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筠 《求实》1998,(11)
一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劳动力需求潜力大、适合下岗职工发展的就业领域,为下岗创造就业岗位。从第一产业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  相似文献   

2.
今后 5年,我国乡镇企业将新增 1000万个就业岗位。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增多,将拉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有关规划,从今年到 2005年,我国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年均增加 200万人,到 2005年将达到 1 35亿人。   据介绍,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 4 7亿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就达 1 6亿人。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人增加的主要途径。近 5年来,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人占农民人均纯收人的比重增加了 4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将新增岗位千万…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不.发展_。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是相当长时期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我国_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激海中人一。农业生产实际益要2亿人,其余2.5亿剩余劳精方启龙金进烟亿人J法村进城打工消化2(X:)万一3000万人,大约有r》瞻多紧夜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就业压力相当丸。-”——…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较少的人,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原因,为此,要建设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型新型乡镇,就地消化劳动力。依据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制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从而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妥善处理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有近半数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城就业方式向非农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转移比重也有40%左右。这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重组转制再创乡镇企业辉煌中共通州区委书记赵家骐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区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区有乡村两级企业1600余家(含“三资”企业20余家),就业职工近10万人。乡镇企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财税收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增...  相似文献   

8.
施虹 《前线》2003,(12)
我国人口的70%分布在农村,人多地少,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遇到了许多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  相似文献   

9.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高度评价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改革开放20年,我国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加,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它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作了重大贡献,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农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呼盟牧区发展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托雅,朝克图十几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有近一亿农村劳动力投入到这一建设领域,乡镇企业年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但是,还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内蒙地...  相似文献   

11.
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的对策选择: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并重。依托城市,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坚持劳动力就地就近开发就业。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就业模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估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全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加之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的阶段要求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科技的应用和提高则又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以“小而散”的布局,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加速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举措,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调整布局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一机遇,谋求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应加以研究的新问题。一、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在工业化道路上殊途同归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劳动力转移的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高达40%,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占农村劳动力的30%,另外还有6000-7000万跨地区流动的农村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在二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的40%。农村至少还有一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据有关部门预测,2001-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每年增加630万,如果同期乡镇企业每年能解决500万个就业机会,那么十年累积还将出现1350万劳动力剩余。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收潜力非常有限,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如何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农产品短缺的困扰,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农业发展新思路,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一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的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与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曾一度猛增,并由此而导致了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有人曾经败过测算,说我国目前至少尚有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不饱和就业状态,巨大的劳动潜力未能得到充分为挖掘。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农村,劳动力的密集和过剩更是惊人的。据统计,福清市的现有人口达111万人,人均仅有0.5亩地。1985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和力34.3万人,除了实际需要的从事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安置劳动力外,尚剩余劳动力15万人;到目前为止,福清币农村劳动力已激增到61.4万人,剩余劳动力超过了50多万人。与福…  相似文献   

17.
由于耕地资源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农民收入低下对外出转移就业的收入预期较高等原因,安徽省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省。当前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向主要有,1.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异地转移就业;2.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小城镇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六年内可再吸纳1200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长征》2000,(7)
农业部最近发布的一项权威测算表明 ,从2000年到2005年6年内 ,我国乡镇企业将新增就业人员1200万人 ,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将达到1.37亿人。国家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政策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小城镇战略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等 ,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也给安置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空间。乡镇企业六年内可再吸纳1200万人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村综合发展和农民身份变迁问题,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农村综合发展和农民到市民身份的变迁,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为了让老百姓口袋中钱增多,必须着力推进非农化和城镇化,这是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推进非农化,以减少农村劳动人口和农业劳动者为主。在县域经济的构成中,农村经济份额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推进非农化,首先应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是一个重点;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省内农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功能;巩固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制度和市场保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