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社是“近代印度之父”罗摩.摩罕.罗易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为宣扬其宗教主张和政治主张而创建的。它是罗易所领导的一个强大改革运动的最显著的产物,而这项改革明显是针对传统印度教自身的弊端,同时为了应对英国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而展开的。梵社运动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改变了印度社会的某些传统,革除了部分弊端,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印藏贸易虽古已有之,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才被迫对印度打开了西藏市场的大门。在双方的贸易中,印度表现出较强的贸易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印度国内的近代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5.
肖彩雅 《东南亚》2011,(2):67-72
中国人移居缅甸历史悠久,尤其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华侨不断地涌入缅甸,缅甸华侨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的变化与19世纪缅甸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三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随着缅甸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华侨的籍贯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社会组织关系等。在移民与贸易的互动作用下,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网络逐渐形成并成为缅甸华侨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7.
一、越南史学界对越南19世纪改革思想的研究 19世纪越南的改革思想一向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学术界对19世纪越南改革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下半叶.因此,本文所说的19世纪越南改革思想,主要是指19世纪中后期所产生的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期,布拉戈维申斯克发展成为俄国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究其原因,一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它作为阿穆尔省的省会和唯一的城市,具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三是它与中国城市隔江相望,具有从中国东北获得所缺必需品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俄国加快了对哈萨克草原的蚕食。它采取三项措施:一是使哈萨克诸部臣服于俄国;二是在哈萨克草原上建筑要塞;三是推行所谓“民政建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完成了对哈萨克的征服,将其纳入俄国版图。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俄国的保护关税政策大致经历了禁止性保护关税、温和保护关税和强制保护关税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是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世纪下半期里,政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围绕关税政策而展开的互动过程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政策的成因。整体上,此项政策促进了俄国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使国内民众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社会酝酿深刻变革的 1 9世纪上半期 ,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形成了主张以革命和暴力方式改造社会的激进思想流派。农奴制改革前后 ,激进倾向超出了思想活动的范围 ,发展成为反抗现实的社会运动。 70年代 ,暴力和恐怖手段成为革命激进主义的主要标志。在俄国革命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中 ,既有当时西方政治文化的因素 ,也有俄国思想传统和东正教精神的成分。而其社会根源则主要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以及俄国政治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 1 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革命激进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揭开了 2 0世纪初期俄国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19-20世纪初俄国实行等级制度,收入存在等级差异.官吏、僧侣以及自由职业者不同等级间收入差距明显,且同一等级内部收入也有分层.官吏的收入有薪金和各类补贴等,加起来相当可观.僧侣的收入来源包括土地、政府拨款、信徒缴税、主持圣礼等,收入也属上游;与前两个特权等级相比,自由职业者包括教师、医生和画家等,是社会的下层,总体收入较低.但高薪官吏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官吏不过是官僚集团可怜的雇佣;也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职业者都低薪,部分医生、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是官僚集团的一分子,收入丰厚.  相似文献   

13.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拉丁美洲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到1914年实际上实行的是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然而,与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崛起时期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不同,拉美国家的高关税政策并未使其获得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机会.造成这种重大差别的主要原因除了拉美国家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而非提升工业竞争力外,还在于其出口原材料、进口资本品和奢侈消费品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及对外国资本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严重依赖.通过对南北美洲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19世纪下半叶拉美的高关税政策有违于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保护主义战略家的真正目的,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时期,拉美又恢复了以往依靠外国资本推动的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警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强权政治背景下的人道主义干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涉主义的“复兴”作为苏联权力集团突然解体的结果 ,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相互威慑保持军事力量平衡为特征的两极体系 ,转变成一种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单极秩序。在 2 1世纪开始时 ,一国拥有不受挑战的全球霸主地位的全球秩序已经成形。这种情形导致大国统治的复兴。行使“帝国”权力重新成为现实 ,以帝国规则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概念即19世纪的“人道主义干涉”概念遂得以复兴。在一种帝国规则体系中———以完全缺乏权力分配为特征 ,霸主可以在不受潜在竞争者挑战的情况下追求其利益 ,创造它自己的意识形态 ,并借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斯拉夫主义是俄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19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斯拉夫派崇尚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希冀以俄国公社、俄罗斯精神、俄罗斯东正教振兴俄罗斯.斯拉夫主义不仅视其为振兴俄国的灵丹妙药,而且视其为人类的普遍真理,可避免整个世界被西方工业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所腐蚀.  相似文献   

16.
What kind of challenge does economic nationalism pose to economic liberalism in today's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ventional wisdom holds that economic nationalism is an outdated ideology in this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But this argument rests on understandings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that are increasingly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recent scholarship. In this article, I show how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19th centur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wo important but potentially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made in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the nature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1) that this ideology is most properly defined by its nationalist content (rather than as a variant of realism or as an ideology of protectionism), and (2) that i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a wide range of policy projects, including the endorsement of liberal economic policies. With these two points established through historical analysis, I conclude that economic nationalism should be seen still to be a powerful ideology in the current period, but that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olicy goals of economic liberals is an ambiguous one, just as it was in the 19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与欧洲的石油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对外贸易主要面向欧洲,以输出农产品为主.俄国工业部门中唯一具有出口意义的是石油工业,在欧洲市场上俄国的石油产品与美国展开角逐,俄国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8.
黄亚丽 《东北亚论坛》2006,15(3):119-123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维特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并将自己的经济思想和主张付诸实践,成为沙皇末期经济改革主要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俄国政府内部启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维特所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对俄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大量吸引国外资本,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货币改革和强化保护关税政策等,以此来推动俄国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对俄国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莫盛凯 《国际观察》2016,(5):106-121
安全是国际政治的首要关切。随着安全情势的变迁,人道主义干预在以往三个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有着从进入到过时并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一度消失的经历。冷战后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人道主义干预这一该时期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思潮与实践的兴起,安全与人权的联结对于理解人道主义干预的复兴至关重要。各种干预理论的提出与同期安全理论的拓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把握安全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演化是理解人道主义干预从理论到现实之全面复兴的中心环节。然而,对安全的人本化改造在复兴了人道主义干预的同时也形成了传统的国家间安全困境外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之间新的安全两难。就人道主义干预本身的价值两难而言,这一新的安全困境的形成在于国际维度下的哪些陌生人值得拯救和国内维度下能够容忍本国士兵以何种程度的生命代价去拯救不存在共同体义务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20.
在荷印殖民统治时期的吧城,华人始终是构成当地各种族居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正在整理并陆续出版的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档案的记载,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中了解荷印殖民统治时期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