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文艺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文艺理论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笔者当时在自己的一系列论文(见《文艺理论与批评》、《求索》、《文论报》等报刊)中,集中批评了刘再复的抽象主体论。本文拟更为全面地回答抽象主体论对唯物史观及其文学观的非难。  相似文献   

2.
<正> 前几年,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研究中,曾经展开过激烈的关于“主体性”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议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文艺领域,而是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新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和宣扬“文学主体性”及其类似观点的大有人在,在《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引起了广泛注意”的文章中,集中地、系统地、纲要性地阐发了这种“主体性”主张。  相似文献   

3.
<正> 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载《湖北社会科学》92年第1期)一文里,郝孚逸先生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察了“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可能出现的理论弱点,指出“仅仅将文艺与人联结起来观察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人的哲学基础作出明确的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人还是抽象先验的人?唯物主义的人还是人本主义的人?”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对人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引入“人民”的概念,倡导将文艺与人民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富有新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李瑞环55万字的宏篇巨著《学哲学用哲学》。我连读三遍, 获益良多。确如作者所述: ”哲学是明白学”“哲学是智慧学”;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尊敬的领导干部,他的著述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一样的受欢迎。读他的书就像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书中没有从抽象到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结合工作实践,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周一平是国内研究王国维学术有数的几名中青年专家之一。他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大史学研究所组织编纂《王国维全集》时。他先是走南闯北地寻找王国维遗稿、手迹,继而没日没夜地辨读微胶中的手迹原件,整理、校点许多王国维未曾发表过的文稿。从此以后,他研究王国维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以下简称《交汇》)一书可以说是他研究王国维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正>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意义重大。我们党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武装全党。毛泽东同志曾说:"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著作。邓小平同志对干部学哲学的问题十分重视,强调"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党  相似文献   

7.
可以认为,黑格尔是哲学史比较学的先驱。而黑格尔的巨著《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就是进行哲学比较的一种尝试。在这里,他不仅把东方哲学放在一定的历史上作纵向考察,而且还在空间上与西方哲学作横向比较,从中揭示其基本特点。因此他的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是哲学史比较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在论东方哲学中贯彻的哲学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取之精华、避其糟粕,对建立哲学史比较学的科学的方法论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8.
<正> 邹贤敏同志新近出版的《真实性——美学的范畴》一书,是他近几年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荟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有马克思美学思想辨析,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研究和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文艺、美学思想的新的探索。二是对新时期几个曾成为“热点”的理论课题的专题研究,主要有形象思维、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新人塑造、文艺真实性等理论命题。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报告文学问题理论攻关的一组论文。也许是作者的意匠经营,抑或是编辑的精心安排,这三组文章正好在理论视角上形成了纵向  相似文献   

9.
笔者不久前拜读了《求索》刊登的朱有志博士的《昔日的“资本家”何以成了今天的“建设者”》一文。朱博士从一个全新角度 ,即政治、经济和哲学层面对昔日的“资本家”何以成为今天的“建设者”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读了之后令人耳目一新。笔者是学经济学的 ,对作者的政治和哲学层面的分析不敢妄加评论 ,只是对经济层面分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 ,也诚恳地希望得到朱有志博士以及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作者在文中“经济的析理”这部分的开始提出 ,要从经济视角论证“私营企业主”是“建设者”这一问题 ,最直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江丹林教授的《经济学: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中介》(《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2期)一文读来颇有启发。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构学、发生学和社会功能等角度提出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的中介问题,但我们认为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并不全面。全部人类知识都是中介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梦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庄周的“蝴蝶梦”,给人以瑰丽奇特的神秘感受,《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算得上梦幻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而《左传》中的梦境描写,应该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梦幻作品的滥觞。无论是数量之丰富,手法之多变,还是想象之奇特,都无愧于这样的评价。笔者曾对《左传》全书进行过粗略的统计,所写之梦有二十七个之多。作为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它似失之于  相似文献   

12.
罗贝尔·埃斯卡皮是国外当代有影响的文艺社会学家,法国波尔多文艺社会学学派的领袖。他有关文艺消费问题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写的《文学社会学》(1958)和他编的《文学性与社会性》之中。 1968年,埃斯卡皮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文学社会学”条目时写道:“缺乏  相似文献   

13.
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的主体性了。主体性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性。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和主体性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人类对存在与真理的睿智之见与智慧之思。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抽象出来的一些自然哲学结论往往奇妙地回归于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同时,在人类生存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上也出现了价值取向东方化的倾向。理念和现实的双重回归使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潜在的、正面的价值,并感到中国哲学在21世纪将承担重要的使命。一上世纪末,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个伟大的成就是对宇宙秩序性的研究,由此建立了以数学为主要描述手段的《混沌学》。《混沌学》对宇宙微观领域的研究发现: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入“高级混沌”状态时,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便与古老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匈牙利血统的社会学家、美学家 A·豪塞尔(Arnold Hauser)青年时期曾在布达佩斯、柏林、巴黎、意大利攻读过哲学、文学、艺术史,社会学、经济学,谙熟多国语言,这些无疑是他在文艺社会学中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过去的艺术史研究不外乎从形而上学的哲学和从纯粹的艺术现象这两个主要方向着手,而豪塞尔则从社会学的新角度来探索艺术史。一九五一年他写出了《艺术的社会史》一书,一九五八年又写成了《艺术史的哲学》。这两本书均属文艺社会学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后者,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正>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段德智教授著述、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死亡哲学》,是从崭新的视角——死亡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堂奥的一部开拓之作。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搜集了武汉大学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读后反应,现综述如下: 哲学系李维武博士说:《死亡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与优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作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阐发。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死亡哲学?对于这个当代国际哲学界争议甚大的问题,该书作了肯定的回答。该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是马克恩主义哲  相似文献   

17.
孔建英教授积数年之功推出的新著《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武汉出版社,1996年),以传统美学范畴为考察对象,以现代文艺心理学方法为分析的切入点,对典型、意境、艺术共鸣请范畴作了全新的阐释,深化了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开创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局面。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得到恢复,九十年代是其深化发展时期,除了翻译出版大量国外研究著作外,还撰写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我认为,与诸家相比,初建英的《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是一部沟通古今,融合中西,具有包融特色的理论著作。一、沟通传统与现…  相似文献   

18.
信息库     
理论信息《告别革命》的挑战,不是学术是非之争80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讨论中虽有分歧,但总体上说是学术上的是非之争。不久前,有人在境外出版了以《告别革命》为名的著作,打出了主体性哲学的旗号,向马克思上义哲学公开挑战,他们宣称,要以主体性哲学打垮辩证唯物主义。与此同时,他们还以主体性哲学为武器,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不是什么学术上的是非之争了,而是维护马克  相似文献   

1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神经病医生和科学家,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概念,是在1896年所写的一篇论文中。1900年出版的《释梦》一书,为他的精神分析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二十年代起,他的精神分析超出心理学范围,开始向文学、哲学、教育学和宗教等领域渗透,成为二十世纪主要社会思潮之一的弗洛伊德主义就以他而得名。本文仅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若干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20.
卢克俭同志的《思辨集》正式出版发行 ,这不仅是卢克俭同志个人值得高兴的事 ,更是我省思想理论界值得庆幸的事 ,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为我省广大读者奉献的一份厚礼。《思辨集》通篇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浸透着作者探求真理的汗水。《思辨集》共有 10个篇章 ,“哲学思想篇”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底。比如 ,作者在《谈学哲学》这篇文章中 ,结合自己学习哲学的经历 ,深入浅出地、满有趣味地对学哲学从“哲学并不神秘”、“学习才能自觉”、“真正的自觉在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