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郁  许东 《学理论》2015,(3):242-243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刻剖析生活德育论对当前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建立以情感为动力,以生活为载体,以培养理想人格为价值目标,形成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谐统一的生活化医学道德培养新模式,增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金世红 《学理论》2012,(6):142-145
"教育即生活"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其对教育与生活二者间密切关系的一种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就实质而言,其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的思想,"教育即生活"即"德育即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德育意蕴为反思中国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德育目标的现实化、促使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从而为进一步凸显德育方式的人性化、实现德育途径的开放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大学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德育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生活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德育要走向生活,实现生活化,追求美好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  相似文献   

4.
从德育与生活之关系来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生活是德育的内容、生活是德育的归宿.德育在其产生之初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后来却与生活逐步分离,大致依次经历了德育专门化、德育学校化、德育系统化、德育课程化、德育智育化、德育知性化的过程,成为知性德育.德育与生活的分离违背了德育的本义,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德育是必须与生活合而为一的,克服当代德育的缺陷,使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使德育重新回归生活,使生活全面渗透德育,达成德育与生活的合一.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在分析德育低效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生活回归的理念并提出了一些实现教育回归生活的方法和手段,以期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兵团  梁鹏 《学理论》2014,(5):278-279
闲暇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资源。高校实施闲暇德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高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开展丰富的闲暇德育活动,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引导大学生理性经营闲暇生活,做闲暇生活的"富有者"。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3)
创新高校德育教学,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军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军校以培养"红色传人"为目标,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以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为部队输送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为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正能量。创建和发挥"红色传人"的德育榜样——教员群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指的是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笔者通过剖析生活德育的理论内涵,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提出了情感感悟、场景体验、建立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关系等在农村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大伟 《学理论》2009,(12):196-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现代青年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生活和需求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优化德育环境,实现高校、家庭、社会互动结合等方武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秉承经世致用之风,在反对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皆善"与"义利兼重"的独特观点。颜元以培育"实才实德之士"为目标,创立了"实学"与"习行"相统一的德育思想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颜元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南宋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呈现出"内忧外患"的病态,社会伦理纲常也随之破坏殆尽。重构伦理道德,树立道德价值成为士大夫和各学者所重之事。朱熹以"明人伦""做圣贤"为目标,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唤醒人们道德意识,重构社会伦理道德做出重大贡献。其方法主要包含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引导与防治相结合、致知与实践相结合、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虽然朱熹的德育方法形成于宗法社会之中,但并未妨碍其内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对当今学校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弘阳  李佩芸 《学理论》2014,(32):280-281
生态德育是对以往人际德育的继承和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以人际德育为指向的德育策略,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提出生态德育的对策如下:营造生态德育的和谐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德育要素相适应的德育方法;优化德育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需要;搭建良性合作的生态德育平台。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目前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存在导向缺失、功利性、模式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导致德育效果欠佳,要更好发挥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必须通过更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活动,建构生活德育体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全社会德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8)
在军队中广泛开展德育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当前受不良消极思想冲击,部分官兵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倾斜,尚武精神和战争意识淡化,道德信仰、职业信仰弱化,给部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塑造官兵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具体抓手,直接关系到战斗力提升和强军目标实现,在强军实践中加强部队德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历来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儒家追求圣贤道德至善的德育目标,与法家避忌道德最坏的德育目标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德育目标对当代德育目标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和谐德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新的科学内涵。这个科学内涵,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任务,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各种积极要素的和谐互动,最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对话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陈小霞 《学理论》2010,(22):274-275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积极引进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念,确立"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德育目标,并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具体实施:注重德育应有的地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情感体验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