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内卷化”现象,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为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阶层“内卷化”现象,并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现象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破解阶层“内卷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羊绍武  冉莹 《山西青年》2022,(3):105-107
大学生"内卷化"问题已成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内卷化"表现为大学生们学业卷绩点、竞赛卷数量、工作卷职位."内卷化"给学生个性成长和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负面冲击.造成大学生"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就业的压力、学校对学生绩效主义的考评方式以及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刘欢 《山西青年》2022,(4):85-87
高等教育"内卷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突破点.高等教育"内卷化"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质量方面和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实效、学术研究和就业方面,想要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卷化"困境,就必须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马全中 《求实》2017,(4):44-57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存在"内卷化"现象,"内卷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的官僚化和行政化、契约合同过程的指令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形式化和选择性。造成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内卷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控制导向的社会治理体制、外生性所造成的资源依赖和由此导致的嵌入性控制、志愿失灵造成的专业主义缺失等。矫正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内卷化"的路径应包括建立服务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三维"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历经了多次革命。对于近代革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内卷化”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近代中国革命存在内卷化现象。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却始终没有解决农民问题,反而使农民的生活日益艰难,突出表现为土地政策的异变、乡村控制体制的异变和农民赋税的异变,导致了革命的内卷化。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国民党都具有不可回避的阶级局限性,这些阶级均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这是造成革命内卷化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经过建国以后70多年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卷化”,其主要表征为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教学技术化错位和实践运行创新乏力。归结来看,学科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割裂、技术依赖对教学的误导、顶层设计与现实运行的现实失衡,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卷化”的主要原因。“内卷化”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却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削弱教育实效。因此,应从明确学科定位、规范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规避“内卷化”。  相似文献   

7.
王国敏  罗浩轩 《探索》2012,(2):93-98
历史上,中国以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方式来应对人地矛盾,但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后,中央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内卷化"困境得以破解。然而,在破解过程中,却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造成了"空心化"。本文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机制,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兼业化"来解决"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1,(10):60-60
《学习时报》日前刊登蔡辉明的文章提出,要警惕社会管理中的“内卷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层之间由于疏离和隔阂产生了诸多心理偏见,负面化、消极化构成了阶层偏见心理的本质,并集中体现在社会认知的归因谬化、社会情感的偏激、社会行为倾向上的排斥和冲突,应该研究这些偏见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源,从平衡利益格局、防止阶层固化等方面避免或消除阶层间的偏见心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彭宗峰 《求实》2022,(4):55-68+111
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重新诠释的内卷理论视域中,构建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格局,需要在一种反观式的现实主义发展观念引导下,深化行政创新打破吸纳—依附式的行政性内卷,深化公私互益机制创新打破分利—排挤式的私利性内卷,深化共同体成员身份创新打破划界—区别式的区隔性内卷,深化居民主体性创新打破失能—失撑式的失能性内卷,深化整体模式创新打破权力、资源、身份与能力的整体性内卷。通过深化创新去除这些内卷,政府、社会与居民才能从行政型社区治理模式中脱嵌出来,并重新嵌合到共治型社区治理模式之中,进而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是在高校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话语表达形式。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性后果致使新媒体场域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存在着理论话语边缘化、学术话语内卷化、实践话语薄弱化的困境,因此,文章提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转型的四维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期,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如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中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呈现出弱势化趋向,陷入沦为弱势群体的境地。深入分析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的成因,从制度设计、完善政策及社会支持的角度提出破解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内卷”作为现代性焦虑的集中体现,现实地影响着个体幸福感的获得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安身立命是儒家伦理的价值追求,在解构“内卷”话语、心态和行为的基础上,以安身立命作为当代“内卷”困境与儒家伦理思想的“桥接点”,发掘知、仁、勇三德的修养对纾困“内卷”的现实意义,是基于儒家伦理视域为破解“内卷”困境提供的新路径。将儒家伦理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之中,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亦可实现儒家伦理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对其德性力量的真实焕活。  相似文献   

14.
王春城  佟明熹 《新视野》2023,(1):96-104
组织设计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可谓组织学的“常理”,基层运行中出现的“内卷化”症状是对组织“常理”的背离。对标科层组织理论所建构的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分工分层的权责体系、非人格化的人事行政等规范性“组织特征”,可发现基层组织运行中产生的走“范式”丢“新意”的路径依赖、强“迎合”弱“作为”的形式主义、重“痕迹”轻“功绩”的痕迹主义等实然性“内卷症状”。“内卷化”现象发生机理包括组织制度性压力下的结果导向逻辑、组织层级性压力下的责任规避逻辑、组织职能性压力下的责任异化逻辑、组织体制性压力下的权责失衡逻辑以及组织晋升性压力下的求稳行为逻辑。为了使组织运行回归组织设计的“常理”,可从权责均衡的平稳运行力场、问责容错的担当弹性空间、务实回应的队伍晋升机制、回归正轨的组织价值重塑等四个“切口”来寻求治理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我国政府官僚制重塑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各级政府对大部门体制存在制度需求,也存在制度供给及约束。然而,大部门体制改革面临着"内卷化"困境,这实际上也是官僚制重塑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中产阶层的职业、教育、住房、收入来源、消费等社会学特征出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及居民消费的政策,应稳定雇员化就业并促进自雇化就业,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薪收入并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补贴并减少居住隔离以加强各阶层之间的消费联系,降低交通通信消费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成本进而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消费水平升级。  相似文献   

17.
黄月 《党员文摘》2021,(2):15-16
年度热词,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变化。《咬文嚼字》评选出2020年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名列其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所谓"内卷",译自英语"involution",用来描述"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等。人们对"内卷"的警惕与反感、讨论与反思,正是在中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之下,体现了个体、组织在时代机遇中追求质的成长、希冀有所作为的强烈意愿。在似乎"万物皆可卷"的讨论中,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尤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对阶层关系研究传统的延续,基于对浙北D村的个案调查,引入村庄内部的社会性机制来透视阶层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村民日常交往的角度切入,研究村庄阶层关系的生成机制,动态地呈现阶层关系的建构逻辑,以此实现对相对静态的阶层结构研究的突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村庄阶层分化的凸显,村民日常交往实践规则的个人化,处于不同阶层的成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及喜好自由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往,交往活动高度理性化,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凸现出来。不同阶层的成员因职业、经济收入等原因,在交往意愿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富人阶层交往意愿上的强动力、中间阶层交往意愿上的次强动力以及底层交往意愿上的弱动力。此种内涵于心理的交往意愿,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借由交往活动专门化所导致的对时间的要求和交往规则及内容的消费化这两种社会机制型构了该村的阶层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富人阶层、中间阶层对底层的排斥关系以及中间阶层对富人阶层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青年内卷视为一种社会行动,借鉴社会行动理论,构建了一个“行动者—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内卷源于不确定性社会中行动主体的焦虑感、功绩主义导向下行动目标的单一化、数字时代影响下行动手段的透明化。在实践中,青年内卷行为可以分为“规范—有效型内卷”“创新—有效型内卷”和“无效型内卷”三种实践类型,以及“逃避”和“反抗”两种自我反卷策略,它们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意义。可从减轻青年主体的风险感知、倡导分散多元的行动目标、优化青年内卷的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秩序等方面消解和调节内卷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社区变迁与社区阶层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机制下,城市区位和个人经济能力将对社区变迁起主要作用。城市社区变迁使社区阶层分化加速。深入分析城市变迁原因和社区阶层化趋势关系,寻找相关对策,有助于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