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苏南地貌的自然状况及地权分割严重的特征相适应,近代苏南义庄实行租佃经营模式,庄、佃之间存在典型的经济契约关系.凭借家族力量和政府支持,义庄厉行收租,有些义庄也有恤佃举措,旨在建立良好的主佃关系,以利于收租及管理.近代后期,义庄由个体收租逐步走向联合租栈形式,反映了社会动荡的加剧和主佃矛盾的激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代苏州义庄为例,通过对其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组织性及公益性等特征的分析来论证其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同时指出由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等原因,使得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能是中国语境下的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3.
王晓华 《发展论坛》2001,(10):63-63
滔滔不息的潍河,以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先进单位——杨义庄这颗明珠。这个村的崛起,渗透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模范共产党员许传孝同志辛勤的汗水。1994年1月,从诸城市昌城镇司法所下派到杨义庄村任党总支书记。7年来,他和全村的父老乡亲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把杨义庄这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拥有6家集体企业的全市的强村。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2.2亿元,实现利税6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他上任后走的第一步是虚心向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请教。他经常走家串…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及所辖12个县级市)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到1994年,苏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超过20%,1994年苏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5亿元,人均1.2万元。苏南农村的起飞更是令人瞩目,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苏南农村在短短十几年中迅速崛起,在国家统计局第三次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苏南12个县级市全部榜上有名,其中前十位苏南占了七名。然而,面向苏南未来,客观地冷静地分析苏南发展现状,在肯定苏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一直为人们关注的苏南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有些矛盾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候,研究苏南乡镇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苏南乡镇企业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苏南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各种条件综合的产物。从五十年代起,苏南农村两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苏南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土改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的温饱解决了,人口增长加快,在一个时期内,人口增长严重失控。1978年前,国家在沿海地区没有搞大规模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川东农业整体上有所发展,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时期农村租佃关系迅速恶化。抗战前,川东农村的租佃关系在全国是最不利于佃农的省份之一。抗战以后,随着封建土地关系的强化和地权的集中,租佃关系更是朝着有利于地主而不利于佃农的方向发展。地主利用需要佃种土地的人数增多,佃农之间的竞佃日益加剧,纷纷提出了种种苛刻的条件。抗战时期川东各地地租率普遍上升,押租普遍增加,地主将各种负担转嫁给佃农,使佃农生活日渐困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7.
苏锡常地区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集体经济发达、公有制经济占绝对比重的所有制结构是苏南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来,苏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原有的所有制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五大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精神为苏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苏南非公有制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研究苏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对苏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永刚 《唯实》2014,(2):61-64
<正>一、苏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性及改革难点1.苏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性:既是全国先行区,也是现代化短板所在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苏南五市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积  相似文献   

9.
曾经以兼有公平和效率而扬名海内外的苏南模式,目前正面临着挑战.苏南乡镇企业的产值与效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1983—1993年,苏锡常三市乡镇工业产值、利润的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那么,挑战从何而来?1.放开竞争,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面临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冲击.苏南模式的辉煌成就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构造完成的.那时,乡村集体企业与主要的竞争对手——国营企业相比,产权关系比校明晰,经营机制也比较灵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个体、私营以及三资企业的控制逐步放开,一批在产权关系上更明晰、经营机制上更灵活的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迅速崛起,对乡村集体企业形成了直接的冲击.一方面,在市场的竞争上,乡村集体企业所占有的优势已越来极少;另一方面,乡村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向个体、私营企业“跳槽”的情况日趋严重.一些集体企业的承包  相似文献   

10.
正佃房的"大地主"1930年秋冬之际,一对年轻夫妇来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城东,在二马路北头靠近苎溪河上万安桥(俗称万州大桥)一家兼作栈房的小杂货店"兴盛和",佃了房间住下。男的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自称是宣汉大地主,在下川东一带做鸦片生意,要杂货店老板今后帮忙收转信件。他,就是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下川东特委书记项鼎(又  相似文献   

11.
一、明确教学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如何讲授和辅导好这门新课?根据“学史明智”的原则,我认为,学习经济史必须使学员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学习,一要使学员加深对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了解,认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璞玉 《唯实》2010,(12):20-26
“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作出的开拓性探索,而所谓“新苏南模式”,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新超越。“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0月8日到20日,福建省委党校8位同志组成了“苏南学习考察组”,前往苏南的锡山、江阴和张家港三个县级市进行学习考察。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情况,对苏南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高效发展;对苏南乡镇工业的迅猛崛起;对苏南广大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形成;对苏南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安居乐业,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等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92年,李鹏总理为“华夏第一村”——江阴市华西村作了一个寓意深远的题辞:“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在这前后,华西村的经验逐步而又迅速地普及到苏南广大农村。如今,类似华西村的先进集体在苏南广大农村中已经比比皆是,并形成了富有特色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苏南模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苏南模式的完善——必须着眼于乡镇企业的改制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企业为主导.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农副工贸协调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为基本内容的发展路子.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苏南乡镇企业创造了伟业,对苏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实现小康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苏南,乡镇工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在农村经济总量中,还是在全社会国民经济总额中,都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铸就了苏南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苏南农村工业化进程由初期阶段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苏南模式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转化,有的甚至转化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样,作为苏南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它的一些“先天固有”和“后天感染”的弱点与弊端则在渐渐地显露出来.如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方建中 《唯实》2011,(11):44-48
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可促使江苏率先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区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并产生区域综合自主创新的全国性示范效应。苏南经济与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企业主体优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开放与城市化水平较高、创造和积累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有很高的可行性。推进苏南自主创新高地的建设,应该采取多维度的对策措施:强化要素支撑;促使产业层次向高端攀升;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苏南整体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苏南模式”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道路之一。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苏南地区经济的格局,乡村工业化、城市化在这里初露端倪,多年来旨在缩小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这里初步得到验证。但是,“苏南模式”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现在,“苏南模式”的自然发展过程正处于转折点上,自然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难题正困扰着它。应是结束“苏南模式”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代之以科学把握的时候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解决难题,拿出对策。难题之一,苏南的乡镇企业正面临着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各自需要完善的双重任  相似文献   

19.
陈金虎 《唯实》2003,(2):25-29
长期以来 ,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呈现出比较典型的不平衡发展态势。苏北发展的滞后客观上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和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 ,江苏的区域共同发展 ,一直是政府及苏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早在 1 984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积极提高苏南 ,加快发展苏北” ,以解决南北差异问题。1 994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旨在缩短苏南苏北差距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并提出分类指导 ,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  相似文献   

20.
黄兆康  张春坦 《唯实》2004,(2):82-84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 ,从 195 2年 11月 1日起 ,撤销苏北、苏南区党委 ,与中共南京市委合并组建中共江苏省委。 11月中旬 ,奉江苏省委的指示 ,苏南党校全体教职工迁至南京建邺路 174号 (原南京干部学校 )内 ,筹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一、筹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一 )提出办好江苏省委党校的设想和建议苏南党校迁来南京后 ,省委党校的筹建工作并没有马上开始。在等待上级指示期间 ,苏南党校教职工在副校长李昌文的主持下 ,对 195 2年的苏南党校培训工作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对如何办好未来的省委党校 ,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 :1.配备专职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