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紧迫情况下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利。但是,我国传统正当防卫观未能正确反映这一立法的宗旨。如在理论上以“形似犯罪,实质无罪”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把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相联;在立法上对正当防卫的界限缺乏明确界定,使防卫人在不法侵害面前软弱无力;在司法中对防卫人过于苛求,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防卫案件等。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条件。我们应当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这一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理论适用范围的限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现了“法不强人所难”的立法思想 ,表达了刑法对人性的尊重、对人追求个体幸福的本能的肯定 ,从而受到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重视 ,现在西欧各国的刑法典中均有体现。近年来 ,为了解决“阻却犯罪事由与犯罪构成契合点”的难题 ,我国学者首次引进了期待可能性理论 ,然而 ,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国家迥然有别 ,而使得移植期待可能性理论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刑法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理论含义的分析、该理论适用范围在德、日两国修正发展过程的探讨 ,拟为我国刑法理论框架中限定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4.
非犯罪化代表了刑事立法政策的一个方向———缩小刑法的干预范围。安乐死非犯罪化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但若依据我国现行刑法学“四要件说”犯罪构成理论,则安乐死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借鉴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的违法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安乐死行为的不为罪和不处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不法理论的框架下,防卫意识仅以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与不法侵害相对抗的事实为必要,因此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不仅包含过失,而且包含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这一观点不仅能与刑法关于防卫过当以发生重大损害结果为要件、防卫过当应当减免刑罚以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具有同一本质等规定保持协调,而且能够合理地解决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问题。  相似文献   

6.
颜钲洋 《法制与社会》2021,(6):15-16,76
正当防卫作为我国公民所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私力救济权,但是由于防卫行为所应对的是多种形式尤其是暴力形式为主的不法侵害,防卫人不可避免的与不法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在暴力冲突阶段,防卫人的防卫行为往往会超出正当防卫的范围,对不法侵害人造成超出必要限度的伤害,演变升级为防卫过当甚...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对正当防卫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案情的详细介绍;由于这个案件发生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人说法不一,所以第二部分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围绕着案例进行详细的法理分析,诠释了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武晓雯 《行政与法》2022,(8):121-128
作为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当防卫制度的实施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展望未来的正当防卫制度,立法上应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的概念,增加防卫过当免除处罚的具体情形,适度扩大无过当防卫的范围;司法上可以在审查起诉阶段增设人民陪审员参与的环节,强化处理正当防卫案件的公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渊源于我国宪法。它的行使有其特有的条件,更有必要的限度要求。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一直是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问题,几乎司法实务中每个正当防卫案件都要涉及必要限度之判断。构建和完善正当防卫防卫限度评判体系,不仅仅是个重要的刑法理论问题,更将对司法实践本身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在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期待可能性理论为我们设立一个新标准。  相似文献   

11.
喻浩东 《法学》2020,(7):144-161
正当防卫的认定,不应混淆不法和责任层面的问题。对于构成防卫过当的行为人,只有在同时具备有责性的情况下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也符合对防卫人利益优先保护的法秩序目的。既有研究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说明防卫过当免责的根据方面存在不足,大多难以采纳。防卫过当免责主张的背后,是协调客观法秩序评价与公众朴素法感情间冲突的努力。错误论的思考进路不仅适合于充当这一协调的角色,且能够在我国刑法语境下获得支持。贯彻责任主义,应将责任的归属视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理性沟通的过程,重视责任是对不法的评价这一中心命题,在责任判断中对行为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规范评价。根据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刑法》的现行规定,可以建构出防卫过当免责的本土路径:承认责任故意的概念,将违法性认识纳入责任故意的判断内容;在没有证据证明防卫人滥用权利的场合,以防卫人陷入评价错误否定其违法性认识、进而阻却责任故意;在此基础上,若防卫人出于慌乱、恐惧和惊愕超越容许限度,则应以认识错误的不可避免性否定其责任过失。  相似文献   

12.
林维 《金陵法律评论》2009,(2):11-16,31
从大陆法系的学说、判例史上考察,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在德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在日本,虽然理论的通说肯定这一观念,但是在实务上采取了极为保留的态度.因此,考虑到这一观念对应的时代和社会的非常态性,以及该观念同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冲突,这一理论不应作为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但这不妨碍其作为超法规的量刑事由.  相似文献   

13.
王洁堃  冯栋 《法制与经济》2009,(16):61-61,63
“邓玉娇案”的受关注程度可以看出我们普通民众对于司法权监督的力度。从案发到最终宣判,这一个多月,引发了不少的争论。邓玉娇的行为是否构成特殊防卫则是争论的焦点。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公民对特殊防卫权认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以此案为视角,论述特殊防卫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案例启示: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应当符合前提条件、时间条件、防卫意识条件、对象条件以及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主要在于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两个方面。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认定,应当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所必需为标准;重大损害则只能存在于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制度认同与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以非人格化的制度为中介,作为政治权力具体表征的各项法律和政策能否获得社会认同,就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判准.制度认同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迫的,而是建基于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统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一切影响和制约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形成、制度实施效果的因素以及影响每个人规范性期待形成的公民素质,都会对制度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规定着制度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警察职务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在于其属于法令行为,是基于法益衡量的独立的违法阻却事由。"警察紧急权说"容易使警察职务防卫行为丧失规范约束,出现警察权的超法规扩张,进而损害不法侵害行为人的权益、破坏现代法治所追求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正当防卫说"忽视了警察职务防卫行为的公权力属性,将其直接与正当防卫行为等同,容易使警察职务防卫行为丧失必要性和比例性约束,导致警察职务防卫走向极端化。应以"法令行为说"作为正当性基础,建构警察职务防卫的制度体系,为警察职务防卫提供规范支撑和制度保障。在立法层面,应在《刑法》第20条之后增设一条专门规定警察职务防卫免责的内容;在行政性法律、法规层面,应进一步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有关警察职务防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18.
期待可能性是指立法者对特定的行为人作出一种特定的期待,期望其在特定的处境下能够实施一种特定的合法行为,而放弃选择实施不法行为。这种立法意境是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以期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并且具有生动的语言感染力的境界。要创造期待可能性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犯罪与犯罪论这一对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法律适用的理性主义思想意义与法律适用的安全主义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律归属、地位和标准等方面还有纷争,但它已成为德、日等大陆法系刑法学界的通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陆法系国家,期待可能性不仅是衡量犯罪成立与否的规格因素,而且具有减免责任之功效。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倘若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助于凸显我国刑法的谦抑性与制约国家刑罚权,并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当然,这会导致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邓玉娇案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折射出了许多社会和法律问题。在一审判决作出后,本文针对该案中争议较大的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和特殊防卫的适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见解,以期为司法实践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