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留守经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一代的职业稳定性和向上发展的比例高于留守一代,留守流动经历影响了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和能力,进而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段玉 《求索》2011,(11):45-47
本文通过引入分位数回归思想,构建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与普通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比较了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量对消费变化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只是社会的平均化水平,不能反映出各种消费阶层的消费倾向;不论是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处于低水平消费或高水平消费的消费者,当其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增加幅度要大于中等水平的消费者;无论是在哪个消费水平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要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都要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2013年调查数据,运用二值选择probit模型和以本地非农就业为参照组的多元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以家庭贫困、健康、教育及社会网络特征变量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对贫困家庭外出行为的显著性影响。结果显示,家庭贫困与家庭外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以本地就业为参照组,家庭发生贫困时其选择本省其他县市或者外省就业的行为更少,呈显著负相关。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以不打算外出为参照组对未来外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t回归,结果显示,家庭贫困与未来选择外出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对家庭收入决定模型进行OLS回归发现,相较于不外出家庭,家庭外出务工行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与本地就业相比,选择本省其他县市就业显著增加家庭收入;而相较于本省就业,选择外省务工就业家庭收入显著增加更多。最后,根据文章得出的结论提出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减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子女教育进城为先导的家庭城乡游移现象普遍,乡村青少年在城市接受教育年龄愈加提早,其城镇化理想的时代特征亟待研究。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促进城乡人口循环流动的主桥梁。在县域进行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18份有效问卷进行交叉列表、BP神经网络分析,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相关结论有三:(1)主流倾向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为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的比例呈蘑菇状分布;(2)学校教育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其中选择普高教育者大中城市生活倾向尤其明显,选择职业教育者县城生活意愿突出,但仍有一些人选择外出务工实现城镇化;(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选择,进而对子女城镇化空间选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结构和地理空间角度探讨城镇化中“市”的认识误区,从乡村教育分流和规划布局的角度反思“县”教育行政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5.
韦天文 《人民论坛》2014,(9):144-146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文章将以近年来的社会事实为基础,分析在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随着社会条件和状况的变迁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给人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必将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变化是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首要推动力;电子网络技术等信息工具是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技术依靠和技术保证;以人为本则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基于两种经济学模型的我国城乡消费支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寒梅  张申平 《求索》2013,(10):19-21
本文以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1995—2012)为研究对象,以AIDS消费支出模型和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之上的消费支出差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支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奢侈品”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仍以必需品消费为主;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间的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但缩小速度越来越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流动的我国社会低保政策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辉  金喜在 《求索》2012,(6):143-145
覆盖我国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社会低保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事实贫困者难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政策内贫困者极少发生向上流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制度的社会效果。为此,本文以社会流动理论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我国社会低保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社会低保政策的重构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和将来,宗教无疑要受到社会进步的冲击和挑战,因为无论什么宗教,都不可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的来看,历史上宗教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就是接受社会制约的最好说明。当然,宗教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宗教可能会起到破坏和“反动”的作用,但不会有好结果,这在历史上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在我国,无论什么宗教,借助科学手段、使用现代化工具已不是新鲜事;西方国家的神职人员利用电话传教,电视教堂可以说就更进了一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都在不断告诉人们,地球是怎样的,宇宙是…  相似文献   

10.
韦志明 《长白学刊》2010,(1):109-114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社会生活方式是在场域与惯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进而可以认为,在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习俗意义的生活方式。习惯权利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正当主张:其正当性在于它在价值上体现了秩序价值,在内容上体现了对人们日常生活利益关系细节性划分的意愿与实践,产生方式上是民意的直接表达,产生与运行效果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效统一;其主张性在于它要求人们对已然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事实予以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1.
信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信访一般来说有两个涵义:广义的,是指古今中外的社会成员通过写信、访问等形式,向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反映个人或集体意愿的社会政治交往活动;狭义的,是指我国人民群众通过写信、访问(电话、电报)等形式,向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负责人反映个人和集体意愿的社会政治交往活动。信访是人们追求社会公正的一种表现。那里有矛盾,那里有不平,那里就有信访。它是伴随着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信访活动也是一种社会互动,它维系着社会关系的调节、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农民外出流动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青年农民外出流动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他们的生育观念也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是否生育、生育时间的选择、生育数量以及对子女的性别偏好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外出流动的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现他们的生育观念与传统的生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外出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其现代生育观念形成的原因,得出要改变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必须先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有关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必然得到更新。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农民工群体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当前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农民工个体权益的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合以及农民工群体进城后所产生的问题等,而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的农民工数据,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下,运用SPSS Statics和SPSS Modeler两种数据分析工具,发现影响农民工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工的社会互动,而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民工的生活意愿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安福 《当代广西》2004,(24):40-40
今年以来,田阳县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三抓两建一办法”来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在保持农村流动党员先进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抓联络、抓教育、抓发展,切实加强农村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一是抓好结对式联络,做到对流动党员去向明、情况清。各村党支部通过建立支部委员与外出务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联系责任制,每人联系1至2名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平时利用书信、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联络,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与他们加强  相似文献   

15.
既有关于住房与生育意愿的讨论较少关注住房产权社会规范与安全意义。本文使用七期合并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聚焦住房产权的安全规范机制,讨论住房对已婚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家庭住房数和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二是消除住房财富效应后,“有房住无房产”青年相对于社会租房群体生育意愿更强;三是住房产权通过抚养体验影响已婚已育青年的再生育意愿。本文为住房与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讨论补充了安全规范与抚养体验机制,为住房保障政策完善提供了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能够自理和生活不能够自理两种情形下,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当预期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期望独居的比例最高;当预期生活不能够自理时,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均提高。此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养老保险、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等均对老年人口的养老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外出外来经商务工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具有分散性、随意性的流动党员队伍。他们涵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且人员数量呈不断扩大趋势,特别是农村党员的比例明显加大,城市下岗职工党员的比例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8.
怎样看待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杜鹰进入90年代以来,年甚一年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跨城乡跨区域的大规模流动(即所谓的“民工潮”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回顾80年代初期,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过几百万人,1988年愈20...  相似文献   

19.
安凡所 《求索》2014,(12):23-2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权益保障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权益侵损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工作环境危害、人身权利侵害和超长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城市融入水平;(2)权益保护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其中收入水平的影响显著;(3)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城市融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促进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重点是降低权益侵损因素的负面“排斥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权益保护因素的正面“吸纳力”。  相似文献   

20.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一项有益探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居民作为"新农保"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保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当前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建立起鼓励农村居民参保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民总体的参保率。二是加大"新农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三是完善"新农保"的制度设计,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到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