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用逐步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因素对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根据从研究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一项有益探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居民作为"新农保"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保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当前应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建立起鼓励农村居民参保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民总体的参保率。二是加大"新农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三是完善"新农保"的制度设计,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到受益。  相似文献   

3.
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向上的社会流动,但这种社会流动是小幅度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具有防止其向下社会流动的潜功能.研究和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社会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无论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本身,还是对于促成更加公平、开放合理的社会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汉林 《传承》2010,(12):92-93
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向上的社会流动,但这种社会流动是小幅度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具有防止其向下社会流动的潜功能。研究和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社会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无论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本身,还是对于促成更加公平、开放合理的社会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无论是从学理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都颇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同时对其流动前后的家庭环境、空间环境、人际交往、亚文化及社会融入程度等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流动前后这些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选择。据此,优化流动青少年流动前后的生存环境对预防其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董雁伟 《思想战线》2020,(3):107-116
隋唐至清末实行的科举制度,在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表明,在7~20世纪初的"科举社会"中,社会流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速率。在对科举制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流动派"与"非流动派"各执一端,研究者在史料与数据上面临着历史解释的困境。从"富民社会"的视角来看,"科举社会"的实质是"富民社会","科举社会"是"富民社会"内涵及特征的体现。科举是"富民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也是"富民社会"下社会流动的产物和标志。科举制下以"富民"为主体的社会流动具有整体的社会意义,也是考察科举制与社会流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视野下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主要涉及三类人群,即专家学者、决策者和普通公众.由于各类人群所处的立场不同,转基因食品给他们带来的潜在或现实利益不同,再加之不同的人群在知识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对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包括未来对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从系统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各种不同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合理性与一致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革新推动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流动性加剧使得人地联结方式发生了改变,流动社会下移动主体的地方感形成机制值得探讨。在现代竞争环境与社会时间挤压下,青年数字游民通过技术中介主动从高度组织化环境中剥离,以获取自我时间的回归;在不同生活“扇面”下,数字游民成为场景化存在的个体,其身份处于“地域人”与“区域人”之间动态切换过程,由此也带来了个体认同机制从“属地认同”向“属人认同”的转变;个体认同的转变重塑了人地联结的方式,多样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构成了青年数字游牧人群地方感的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读“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社会矛盾的新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影响.正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预防、理性对待、妥善处置“无直接利益冲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看病难”是导致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家庭占30%-49%。如何改变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的状况?一是要将地方政府财政中的不合理开支,转移到对包括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在内的农业投入上;二要通过大中城市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带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综合生活质量的差异;三要逐步建立起全国联网、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严厉打击药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石方军 《求索》2013,(2):221-223,105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1176名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社会冲突意识存在“大概率价值观”,即在社会冲突相关重要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上存在“绝大多数”对“极少数”的不均匀分布。具体表现为:社会公平公正感普遍缺失,一致认为社会冲突现状很严重.片面看到冲突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冲突中偏好于采取激烈行为,对基层政府处理社会冲突能力的评价偏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社会冲突意识“大概率价值观”的存在增加了农村地区社会冲突治理的难度。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消除之。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预测数据与实际增长数据差异较大表明,已有研究尚未完全揭开影响群众生育意愿的黑箱。本文运用推拉模型,对新浪微博用户生育意愿相关评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较多人受到负面因素影响,推动其束缚个人生育意愿,主要包括预算约束下的养不起、精神负担下的不敢生、婚育惩罚下的不婚不育保平安、保障缺位下的养娃是家事;少部分人追求为自己而活,浪漫想象无孩生活,拉动其主动形成低生育意愿。低生育意愿背后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加剧引发民众焦虑、家庭制度向心力遭遇挑战、表达型个人主义理念兴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对农民工子女流动还是留守的选择进行分析.本项研究发现,八成农民工在进城过程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将子女带进城的只占两成左右.农民工自身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对子女的教育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推拉理论对影响外国人在华非法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外国人来华就业的推力因素主要有地缘经济因素、人口结构、跨境就业政策、政局稳定性以及非法国际通婚等,而中国内地的拉力因素主要有经济引力、市场因素以及移民网络(包括非法移民)的形成。在推力和拉力的相互影响下,入境非法就业外国人将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且这种趋势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需要立法与执法合力治理。  相似文献   

15.
汪继承  高娟 《理论月刊》2007,(11):138-140
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和再分配政策,二是收入流动与长期不平等的降低,通过相关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之所以出现下降,其中一个十分深刻的原因就是权力因素与收入分配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造成了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与权力分配和收入流动扭曲的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诉求。文章以历史坐标中信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析,指向未来的理性审视昭示,合作型社会管理是后工业社会管理之理想模式,而合作型信任是构建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基础。鉴于中国现实情境不完善下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建构,通过现代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育促进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形成是合作型社会管理得以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向上流动受阻催生“夹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阶层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阶层固化,不能正常社会流动。社会存在夹心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夹心层扩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青年的社会流动,使青年的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呈加快之势。横向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纵向阶层流动则改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代际流动的频率,子代阶层地位大多明显高于亲代。就其实质而论,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既彰显着青年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20.
托达罗(Todaro,1969)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说把劳动力迁移作为农村劳动力对于城乡之间存在的预期收入差距做出的反应,对于中国目前出现的迁移现象--农民工大多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国东部地区--的确具有一般的解释力.但除这一主流趋势之外,我国的中部地区亦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逆流动"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皖籍农民工的调查访谈,取得了实地的第一手资料,以期对"逆流动"理论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