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轶楠 《学理论》2014,(3):49-50
冯友兰先生为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尤其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的学术研究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所带来的近乎毁灭的打击,而冯友兰先生正是在这种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同样也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以《新理学》为主要材料入手,来对冯友兰"新理学"之"新"在何处做浅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使用"哲学兴趣"的概念整理中国哲学史,区分哲学底兴趣与历史底兴趣,逻辑的兴趣与伦理的兴趣,而且在新理学体系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衔接。解读冯友兰的哲学兴趣说,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哲学史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2020年是冯友兰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特以此文以致纪念。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撰著和出版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亦即《中国现代哲学史》,被学界一些朋友称为冯友兰"回归自我"的代表作。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自身特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标尺,规定了独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端,从广义的哲学史定义出发展开叙述,用"双维"标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逻辑化分析,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现代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现代"理学"的界定、现代"心学"的谱系等。探讨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认知,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念琴 《学理论》2013,(17):28-29
"诚"作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北宋周敦颐将"诚"植入《易传》之时,作为本体论范畴的"诚"才终于得以突显,周敦颐也因此被尊为理学鼻祖。受此影响,至朱子时代,一个精细庞大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终于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5.
徐国亮 《党政论坛》2010,(24):13-13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清理和反思来进行的,他终生所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地位的,主要是他 30至 40年代创立的新理学。   冯友兰认为,他治哲学,先是“照着讲”,后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治哲学史。冯友兰自 1928年起,即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至 1934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贺麟曾说, 30至 4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果,一是胡适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其实也就是对自然之物的根据进行揭示,因此,我们试图从物的角度来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重新描述。这使得康德的形而上学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康德的形而上学对物的三个"面相"进行了揭示,即作为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物、作为善恶客体的物和作为合目的性的物。康德试图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而使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但却在客观上导致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这加速了体系化的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衰落。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客观自由原则是对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扬弃。形而上学以知性的方法去把握无限之存在,其方法和内容是不匹配的,是不自由的学说。经验主义起于"具体内容"和"坚实据点"的需要,但是它仍有外物相对峙。黑格尔揭示了经验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上的不假外求,而远没有达到对事物内在必然性的认识。黑格尔通过并扬弃形而上学、经验主义的自身环节,达到了客观自由。客观自由是无限的原则。现当代学者对黑格尔客观自由原则的前提、思想理路和价值取向做了多角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在最普遍意义上,是对自然、现实的组成和结构的哲学研究,海德格尔常将其与哲学概念等同。西方哲学自形成以来,便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轴心框架,其基本构成是"三位一体"的架构,其实质是本体论体系,其基本内涵是以存在学说为中心的超验逻辑结构。本文试图立足于对不同时期形而上学的构型模式及其破解形式的逻辑勾画,通过描绘形而上学构型模式的诸种形式和限度,展现出在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构型的破解形式及其未来的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1.
在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中,早年的冯友兰所建构和确立的乃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是"哲学在中国",而晚年的冯友兰最终所建构和确立的却是注重人生反思与精神境界的"中国哲学的史"、是"中国底哲学".冯友兰以其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告诉我们,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有着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殊性的"中国底哲学".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论哲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理论探讨》2005,(6):46-48
冯友兰以“思想的反思和思想的觉解”哲学观系统规范了哲学的深刻内涵,并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位一体构架出鲜明的现代化色彩。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新理学的方法”,力图缓解科学实证和直觉证悟的内在紧张,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相互结合。这种方法论的视角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阳明心学中的精华如"知行合一"等思想也多次被总书记征引,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阳明学真精神的正确把握,同时也阐明了阳明学的现代价值。王阳明作为我国宋明时期理学思潮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所建构的博大精微的心学体系是对中国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座理论高峰,不仅深化和改变了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整体格局和发展方向,对后来理学演变乃至明清以降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对智慧的两个方面的不同理解向度导致形而上学对“真实”与“完满”的不同的理论构筑,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体系和笛卡尔的知识学体系是完满的,但是对有限存在的人来说是不真实的;康德对知识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进行区分,未能构造完满的体系,但相对人的本性来说却是真实的.对“真实”与“完满”的建构与人的本性紧密相联,人的经验性与超越性的二重性本质呼唤着相对完满的真实的形而上学的出现,“境界”的形而上学响应着此召唤,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和逻辑的向度观察会看到,西方形而上学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条交织的发展线索,即"实在"的形而上学与"过程"(流变)的形而上学的分和与互动之关联。而从其基本特征来看,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逻辑表现为"实体"的沉降与"过程"的升腾的相向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实体"的沉降与"过程"的升腾从特有的视域规定着形而上学的走向和旨趣。从二者勾连的亲疏之路境和张弛之性质,可以在新的维度上看到,过程哲学是"过程"形而上学的集中体现,从对"实体"的形而上学的演进逻辑的考察,也可以梳理出过程哲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出自经济词汇,却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扩展到其他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词。"新常态"的"新"是针对"旧"而来的,"常态"是针对偶然而来的,意指新近发生的已经相对稳定的形态。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  相似文献   

17.
从巴门尼德始,古希腊哲学开始确立了有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柏拉图进一步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崇高"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崇高"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神性),又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性质上,即实现了人的理性自由.其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规定而建构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只是建构"崇高"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切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崇高"源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马克思则从根基上揭示了现实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创造性)是形而上学"崇高"性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8.
王婷 《学理论》2013,(15):36-37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形而上学在当下时代境遇和精神氛围中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作用的疑问,是当代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回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在形而上学解答"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基本关系的不同答案中阐释形而上学在不同时代精神境遇中的必要性,并在形而上学的形态史演变中考量当代形而上学在理论体系和实践作用方面产生的重要变化,形成对形而上学当代遭遇及其造成这一遭遇的内外因素的基本解读,进而基本勾勒对当代形而上学及其产生的精神样式。总结当代形而上学正在从一种在二元论、概念论和整体性中产生的"硬"性规定、"硬"板结构和生"硬"逻辑的理论形态及其统摄现实的人的作用方式中解脱出来,而产生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弥漫、在精神世界中绵延、在意识系统中渗透的具有张力和弹性的形而上之思。  相似文献   

20.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