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冷战后的朝美关系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朝美关系走向一直牵动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去年初布什政府一上台,朝美关系即急转直下,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缓和走向美对朝的强硬.布什执政已有一年半,朝美关系仍未从僵硬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对于未来朝鲜半岛局势将产生何种影响?美国会不会利用打击恐怖主义将矛头指向朝鲜?未来半岛会不会再次爆发危机?回顾冷战结束以来朝美关系几经波折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解析当今朝美关系的走向,为正确判断未来的朝鲜半岛局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基于东西方对抗与美苏争霸的大背景,前苏联以支持朝鲜作为远东战略前沿的方式确立了其在朝鲜半岛的主角地位。冷战后,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俄罗斯对半岛的影响力曾一度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仍是无以替代的,其在半岛问题上的作用也将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冷战后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变化为基点,对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演变、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定位以及它在朝鲜半岛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求对冷战后俄罗斯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2001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称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评估已经结束,美国将恢复同朝鲜的谈判,就导弹问题、核技术和朝韩边境的朝鲜驻军规模等问题继续进行美朝对话。一个星期之后,即6月12日,美国与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进行了接触。观察家们纷纷认为,这次接触充其量只是朝、美双方就今后会谈的程序性问题进行磋商,但毕竟显示出在中断了近4个月之后,美国和朝鲜之间的谈判又将重新开始。这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所出现的令人鼓舞的事  相似文献   

4.
周边及亚太     
朝鲜人民军:“先发制人”不是美军特权针对3月25日至31日韩美将在韩国举行的“阿尔索伊·鹞鹰”演习,朝鲜人民军发言人公开表示,“先发制人”不是美军的特权,朝鲜人民军也能对美军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据美国《海军时报》14日透露,在演习期间,美国“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将停泊在距离韩国首都首尔东南300公里外的东海水域,这将是美国的核动力航母首度抵达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军的发言人还表示:“朝鲜正在以高度警惕的态势,严密监视着朝鲜半岛严峻局势的发展,全力做  相似文献   

5.
于迎丽 《当代世界》2009,(11):43-45
2009年,朝鲜半岛的局势大起大落,令人眼花缭乱。及至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朝鲜,并带回朝鲜同意参加多边会谈的承诺,解决朝核问题的曙光似乎再次闪现,朝鲜半岛局势的动向又一次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朝鲜三千里锦绣江山被人为地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六千万朝鲜人民至今仍然承受着民族分裂的痛苦。而且,由于战后四十年来38°线两侧一直对峙着近百万大军,致使朝鲜半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这种严峻的军事对垒,不仅严重阻碍了朝鲜南北两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加深了民族分裂的痛苦;而且使朝鲜半岛形成为世界上几个"热点"之一。因此,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就不能不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自《上海公报》发表以来的三十多年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奉行所谓“和平解决”政策。表面上看,美国的“和平解决”与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政策取向上存在某种交叉,但事实上,由于美国这项政策的内涵和目标在冷战后出现新的变化,中、美在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上的分歧与矛盾也日  相似文献   

8.
王生 《当代世界》2009,(10):29-31
自2009年春季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可以说是跌宕起伏、阴云密布,朝韩关系更是针锋相对、风波频起。直到8月15日,李明博发表如果朝鲜愿意弃核,韩国政府将推动朝鲜半岛新和平构想,愿意通过政治对话来消除分歧的讲话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才出现自他执政后的首次缓和迹象。  相似文献   

9.
王君 《国际展望》2012,(3):94-105,141,142
当前,朝鲜半岛形势由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突然逝世、国家全面进入权力过渡阶段而充满不确定性。在朝鲜权力交替的敏感时期,各方为恢复六方会谈、重启半岛无核化进程进行的积极努力受此影响而放缓。朝鲜寻求核武器既是朝鲜半岛南北长期敌对、朝美间的冲突所铸安全困境之果,也是引发东北亚地区更大范围动荡的诱因,并且由于朝鲜权力交替蕴含的潜在风险,核危机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构成的威胁在增大。针对半岛核问题,中国政府一直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发挥着稳定地区局势、推动半岛无核化的积极作用。结合朝鲜半岛形势的变化,在客观分析东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将围绕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和实现半岛无核化这两大战略目标继续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朝鲜虽然对美国的敌视政策愤愤不平,但对朝美关系正常化仍寄予极大的希望,还为此开出了价码。更为意味深长的是,在美国国际政策中心亚洲项目主任塞利格·哈利森最近一次访朝期间,朝鲜高官耐人寻味地指出朝鲜对美国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处在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建立不久的李承晚政权也面临美军撤退、国内政局动荡、南北冲突不断的危机。这使战后一直“同舟共济”的蒋介石与李承晚再次联起手来,他们共同强调来自共产主义势力的威胁,策划反共联盟,以促使美国改变对华、对韩政策。而蒋介石则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做文章,用“造势”来加剧紧张局势,欲在南北朝鲜的冲突中寻找挽救台湾的突破口。“造势”成为朝鲜战争前蒋介石与李承晚关系的核心线索,它也与引发朝鲜战争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意见与媒体     
日本《世界周报》2006年7月11日文章《朝鲜不会放弃与美国的对决姿态》在六方会谈自去年11月以来一直处于无法重新开会的状态下,美国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视美国此举为“敌视政策”的朝鲜因此做出发射导弹的姿态。朝鲜之所以进行导弹试射,目的是作出与美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局势总体运行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但推动安全困局发酵的因素依旧存在。朝鲜半岛局势继续表现为紧张与缓和交替的冷战状态,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的症结并未解决,战略互惠名存实亡。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在过去反对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与援助。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朝鲜赢得了解放。然而,朝鲜被人为地分割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它们分属两个对立的阵营和体系。朝鲜半岛成为冷战在东方的战场。中国同朝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23日,日本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将于9月10日发射其第3颗间谍卫星,专门用于对朝鲜局势进行监控。据称,这颗卫星,会在中午时刻飞越朝鲜上空,主要用于增强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图像拍摄与识别能力。日本的间谍卫星计划由来已久,而且野心勃勃,但由于其敏感性,人们很难知晓其真正内幕。  相似文献   

16.
美国霸权均势政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为了防范中国发展成为“新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美国不断调整了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力图凭借其超强实力,在两岸之间推行霸权均势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此目的的驱使下,美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或明或暗地继续支持“台独”势力大搞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维持两岸“分而治之”的现状,试图在美国与两岸的关系中达到谋取最大主动权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停战协定危机 2月18日,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团受权发表声明,指责美国方面违反了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对朝实施封锁,在朝鲜半岛上及其附近增强军事力量,并可能采取措施制裁朝鲜。声明说,“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继续违反、滥用停战协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同样没有必要受该协约的制约”。尽管这一声明并不意味着已经退出停战协定,但却表明了被迫停止履行停战协定的可能性。 自去年10月美国特使凯利访朝引发  相似文献   

18.
朝鲜将往何去?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究竟怎样?六方会谈的前景如何?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将采取什么模式?这些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者瞩目的焦点。近期,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4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着重分析、探讨了这些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包括外交部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外交部前驻日大使徐敦信,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杨和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詹姆士·舍弗教授,美国区域安全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曼苏罗夫教授,韩国汉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郑在浩教授,  相似文献   

19.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就在当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在上午8点、8点30分、10点45分、12点、下午2点50分、4点10分和5点40分向东部海域试射了7枚导弹。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引发各方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朝鲜半岛究竟发生了什么?朝鲜究竟为什么频频试射导弹?中国应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08年,朝鲜半岛并不平静,纽约爱乐乐团访朝,在平壤奏响“星条旗永不落”;朝鲜宁边冷却塔哄然倒下,扬起漫天的尘雾;“金刚山枪击事件”打破了韩朝边境的宁静;韩美爆发“牛肉危机”,韩国民众不熄的烛光映红了首尔的夜空;日韩因为独(竹)岛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接踵而来的事件使半岛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