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少峰 《求索》2011,(12):138-140
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萌发时期,它侧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七八十年代,李泽厚实践美学侧重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的建构;80年代末至今,实践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后实践关学”的发展格局。将李泽厚实践美学放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关学,甚至世界美学发展的语境中,对实践美学的维护、质疑与颠覆具有重要意义。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展现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学术氛围的活跃,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的、中国的各种思想资源被借鉴并纳入实践美学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实践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李泽厚关注到了广义层面的实践,但在其哲学和美学中,他仍然坚持把实践狭义地界定为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同意把实践范畴扩大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其哲学美学的元问题所共同决定的。与以往哲学和美学不同,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元问题分别是"人类如何可能"和"美何以可能",即追问人类和美的根源。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在哲学层面回答这两个根源。其之前、之后的实践都不能回答美的根源。且其之后的种种实践形态,根源仍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逻辑优先,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思想与李泽厚实践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实践派美学与过去常被人们提及的客观派、主观派并称为美学上的三大派别,而尤以实践派在美学界的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这不仅是因为有李泽厚等这样一些有影响的美学家的存在,而且,实践派美学的确取得了不少富有实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章辉博士《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一文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批评,过于随意,因此有必要辨析、澄清对蒋先生美学思想的误解与歪曲。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在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突破认识论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摆脱本质主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已经开始迈出重要的步伐,为今日美学发展提供了可贵启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美学。  相似文献   

5.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进行了审视:马克思美学思想以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回答了美学的产生根源;以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定位了美学的价值取向;对基于人的美学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由时间的争取和伸张,确定了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马克思美学思想是实践美学、人本美学等中国气派美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彭富春尝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形态.彭富春美学理论实现了四重创新——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即“生活世界”,美学理论结构的创新即“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美学言说方式的创新即“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和美学时代价值的创新即作为“无家可归时代的深思”.这些创新使得彭富春美学理论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技术主义困境的要害,从而成为“新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从人的存在出发,把实践纳入美学研究的领域,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美的本质在于人,美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作为人学的实践美学的核心观点是自然人化的思想,其认为: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美是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然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的自然向人生成(自然人化)的角度并不能真正解答人与美的奥秘。只有在“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的双向结构的探寻中,人学,美学之秘才会向我们敞开。“自然人化”说展示出了这样一条美的实现的道路:自然──实…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美学的根本精神。儒家的和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儒家和谐美学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古代钱币上展现得绚丽多彩而形成中国古代钱币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钱币美学思想随着钱币的发展而发展 ,其发展轨迹是依次迭升的 ,而表现出美学思想和文化上的自然形式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百年美学一般是指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至今的美学思潮,它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这种启蒙思想既来自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的进化论与启蒙学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百年美学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吸取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早就有了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方面的大作,而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我们国家,长期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的空白。首先填补这个空白的,是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刘纲纪执笔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已于一九八四年问世,第二卷也即将出版。该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引起海外人士的注目,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著,有不少重要的特色,这里限于篇幅,仅就以下几点来谈。一、正确地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之一。康德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富有极其深厚的生态学底蕴。在生态文明视野下,重新解析康德美学思想,深入挖掘和梳理其生态学思想,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艾青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他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最多、经验最丰富而又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早在四十多年前,艾青就在他著名的《诗论》中说过:“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的整个诗歌创作的胜利,当然也是他的美学的胜利。他的诗,是他的美学主张的实践。他关于诗的美学主张,他的诗美学,则是他的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结晶和升华。那么,他的诗美学,究竟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0.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