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盛极而衰,衰而复振,治乱兴衰,周而复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虽然每个朝代、每个政权兴衰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客观地看,仍然有规律可寻。如同司马光说的那样:"治乱之道,古今一贯","治乱之源,古今同体"。考查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论述,验之于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笔者认为,影响政权治乱兴衰的,不外乎两大基本矛盾:一个是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观点都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历史唯物主义看成两个同义的概念,认为可以互相通用。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通常简称唯物史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并不是两个同义的概念,而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首先,从产生过程看,唯物史观在先,历史唯物主义在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  相似文献   

4.
易富贤《大国空巢》一书中的"人口历史观",其要点为:人口数量优势是国家、民族或文明强盛的基础;惟高效利用人口资源,方使人口数量优势显现并成为国家强盛之基;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国家、民族或者文明的活力大小;人口增加不是负担,反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大国空巢》的"人口历史观"是对近代"人口过多会阻碍社会发展"观念的反动,亦是对先秦时期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回归。肇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人口观念,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后,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真理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冯帆 《前沿》2007,(4):160-162
小康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观。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历代思想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思想。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给现代小康社会建设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传统小康社会思想中仍有丰富的可供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房产税改革:美国模式和中国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房产税不出台,正在进行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与过去几年的调控将不会有本质区别,也改变不了房地产调控中的保有环节税收的制度缺失问题,甚至很有可能重新陷入治乱循环的怪圈里去  相似文献   

7.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为了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市政府提出了今年的治理要从治乱抓起.哪些是乱?提起黑车,很多市民会一致认为这是北京必须治理的重要一乱.  相似文献   

8.
《人民论坛》2021,(27):10-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了现代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今的中国走出了历史的治乱循环,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有切实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大国治乱兴衰的经验,遵循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科学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够克服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保障中国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9.
冯海波 《前沿》2010,(23):39-42
阶级斗争模式、生产力模式、以人为本模式是马克思历史观的三种连续性模式,三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都是唯物史观的具体确证,综合起来共同构成唯物史观的丰富内容。这三种连续性模式又分属不同的层次,有其特定的逻辑层次和逻辑结构,阶级斗争模式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表层结构,生产力模式是马克思历史观的中层结构,人本主义模式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深层内核。系统梳理马克思所开创的这一理论模式,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文本中对历史观的不一致论述,客观评价马克思历史观的不同理解模式,以及准确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11.
陈国庆  周峰 《岭南学刊》2005,3(4):48-52
人道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等同的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是运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其本质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价值普遍主义。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之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的历史文化观基于他独特的三重历史感中,即纯粹自传性的个人历史感、国家历史感和文化延续的历史使命感。在这三重历史感的驱使下,船山自觉地考察和反思了整个中国政治史、学术史,包括诗歌史,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历史观、文化史观、诗学史观。正是在这种个体生命的体验与反思中,船山由个体层面走向国家层面,由具体的历史治乱走向文化的全面反省。  相似文献   

13.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症结与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竞争本质长期存在。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总体上没有跳出"一放即乱,一收即死"的"治乱循环"。有必要从财政角度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竞争本质长期存在。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总体上没有跳出"一放即乱,一收即死"的"治乱循环"。有必要从财政角度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马卫东 《求索》2012,(12):51-53,145
《尧典》的历史观,主要有尊古、崇德、大一统及人文观等四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历史观的指导下,《尧典》将上古描绘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突出了"德"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拟构了上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人文化的书写。《尧典》的历史观,形成于周代理性主义的文化背景。孔子编定《尧典》于《尚书》之首,是出于对《尧典》历史观的认同。《尧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杨相琴 《前沿》2010,(8):10-12
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决定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关于物质、经济基础的先进生产力理论,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的具体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使这一理论真正发展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 所谓马克思历史观的制高点,指的是完全成熟了的马克思唯物史观。无论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早期《手稿》(主要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完善的高度,而《资本论》等后期著作,则表现出创作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其二认为,《〈政治经济学手稿〉序言》是唯物史观的最为全面的经典表述和最为成熟的发达机体,换言之,它是唯物史观的制高点。新近出版的《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一书,该书作者立足于他们所确立的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完整的方针,三者是矛盾的统一。治乱是为了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乱。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紧治乱,为深化改革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思路去研究制定治乱的措施,使改革不断深化,使经济混乱现象得到克服,使各项事业得到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缪文海 《求索》2013,(7):268-268,1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系杨耕教授等著述,2012年1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耕教授是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杨耕教授认为,马克思历史观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选择论的,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成论的。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体现在他对人与历史的统一性、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规律性的统一之中。  相似文献   

20.
王福山 《前沿》2013,(14):38-39
家庭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占有极为重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范畴,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重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汲取了摩尔根等人古代社会家庭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基本理论。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研究成果,对家庭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以科学的家庭历史观揭示出原始社会发展主阶段特征,揭开了原始社会发展之谜,实现了原始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