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一直是鼓舞和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竭诚奉献的伟大精神力量。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我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爱国问题更为突出,爱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外侵内腐的屈辱时代。无数的爱国志士,怀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了救亡图存,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西学东渐和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在近代史上,发展女子教育是相夫宜家、强国富民、儿童早期教育和形成女子独立人格的需要,而广设女子学校是发展女子教育的主要途径。近代女子教育具有如下特点: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女子教育享有了合法的地位;近代女子教育在重重困难中艰难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意义的"国家主义"却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逐渐明晰,爱国主义思潮也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一次次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促使着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次救亡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团结和鼓舞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实践家,是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我国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背景下发展的,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始终没有成为 主要的社会经济形式。从中我们得到深刻启示:国家独立及扶持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试论霍元甲的精武精神及在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出了一位民族英雄、一代武术大师霍元甲。霍元甲所创造的“迷踪艺”拳法,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精武武术发源于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霍元甲身怀绝技,又有满腔爱国激情,在国家危难之时,在民族受  相似文献   

7.
由外族入侵带来的民族压力促使近代中国开始了自救。在独立民族国家地位丧失的背景之下,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艰难起步。为了谋求改变,政界和学界引入了大量迥异于传统中国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模式。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就是这一政治环境下的产物。通过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其开启来自外部挑战;其应对过程充满纠结;其发展主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总趋势是为了国家统一;其本身对政治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运动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一革命不仅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爱国、强国、民主的思想,对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各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就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是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科学。爱国情怀产生的根源从运动发起者身上看,来自于其所拥有的传统文化修养: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编辑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体现了批判继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充分认知和发挥它的精神内涵,对于培养新时期国家建设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作为"中国革命的熔炉",讲武堂师生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创造的光辉业绩及其为争取民族独立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顺应历史,追求光明的进步思想;不畏反动势力忘我牺牲的高尚情操,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陈撷芬发表于20世纪初的<独立篇>强调思想上的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关键,成了近代中国妇女的独立宣言书.这篇宣言书奏响了女性谋求自我解放的时代新旋律,蕴涵着妇女解放与民主民族革命结合的时代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晚年北上是其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之一,是其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体现。北上的目的是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求得中国的和平统一与民族独立。在北方列强阻挠破坏北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北上活动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13.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方面。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抗争的历史。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马建忠、郑观应、薛福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用他们的言行勾勒出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轨迹。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承接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把近代先进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开辟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5.
福建学院创始人为刘崇佑先生和林长民先生,系清末民初著名的立宪派政治活动家、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刘崇佑先生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大律师。他们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积极通过参与立宪、创办学校报刊、创立政治组织等来传播救国、民主思想,参与救国运动,以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他们的救国民主思想和救国行为对清末民初和整个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民主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爱国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分量,爱国的重要性和培养路径已经得到理论界充分阐释,爱国的理由则有待进一步探讨。就理论逻辑而言,需求主义、心理学和历史文化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爱国的合理性,作为基础性补充,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证使得爱国的理论逻辑更趋完善;就历史逻辑而言,古代中国人的爱国理由与机制联系有关,近代中国人的爱国理由强化为生存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爱国理由进一步强化为命运联系;就实践逻辑而言,社会主义描摹了爱国的底色,中国特色丰富了爱国的底蕴,现代化增强了爱国的底气。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启发了民族的觉醒,五四爱国精神成为贯穿于20世纪中华民族历史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批青年爱国主义者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们从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斗争失败的教训中,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现实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中共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近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倍受屈辱.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统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特点 ,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推动中华民族腾飞 ,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