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在文中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人类活动会带来生态问题,表明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解决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虽然距今已一百多年,但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障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完成哲学革命的同时,也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种崭新的自然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依托,逐渐形成、发展并日益完善的.探寻和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对我们解决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俪翎 《世纪桥》2011,(17):50-5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诞生以来,在理论界引起的争论从未停止,《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要理解把握《自然辩证法》就必须回到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内分析《自然辩证法》的贡献和不足,结合《自然辩证法》诞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变化,正确看待《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十分关注青年问题。本文试图挖掘《新青年》对于当时青年在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青年的素质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新青年》的青年观。  相似文献   

8.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提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中的“裁成辅相”和《中庸》里的“参赞化育”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求这一能动性在“尽物之性”的基础上发挥。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自然辩证法"的同时扭转由青年卢卡奇开始的实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倾向",是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基本主题之一。施密特采取的是晚年卢卡奇客观规律性加实践目的性的双重论证逻辑。然而,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和对其基本理论前提的认可在施密特的论证中相互交织,从而使其陷入了混乱,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视域仍然处于这种迷失而又事关重大的争论之中得不到澄清。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基础上确定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从而领会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树立绿色科技观;树立循环生产观;树立文明的消费观;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1.
西奥多W.阿多诺提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具有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特性并对现当代哲学产生了十分深远影响的理论。"否定的辩证法"以辩证法理论为理论前提,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理论性质,以服务于批判理论为理论目的。从这三个视阈来审视"否定的辩证法",能够清楚地认清其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是“绿色”的,同时也为哲学如何研究生态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自然观为我们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但生态伦理的产生将人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建构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提供了重大保障。  相似文献   

15.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辩证法维度理解马克思哲学,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在历史辩证法视域中看,恩格斯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创始人。为了正确理解历史辩证法,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而且深入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唯物辩证法的风行一时为最.究其缘由,这首先是理论自身整体性和逻辑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出于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具体说来,当时的"唯物辩证法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的经典原著被大量翻译出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从前;第二,有关唯物辩证法介绍与研究的著作和教科书也被大批翻译出版;第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也日益增多,其中李达、艾思奇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中国化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地球等生态价值主张。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价值主张,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表现。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习近平自觉地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作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负责任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将建设美丽地球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地球的哲学基础,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建设美丽地球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扩展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