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河南"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打造文化强省的明星品牌,挖掘中原文化资源特色优势,秉承文化创新理念;在传承中寻求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为"文明河南"的建设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力量.文化不仅是"文明河南"的软实力,更是中国梦的实现方式.文化自强为"文明河南"的实现提供了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外交评论》2017,(2):38-64
在分析国与国之间合作或冲突的成因时,种族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学界已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种族亲缘性导向和促进国际合作。中新关系的实践则打破了这一刻板逻辑,并支持另一种思路:在一些情况下,同文同种恰恰会给两国带来敌意而不是通常所想当然的合作。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这一中新关系案例也给如何理解和预测中国目前和将来的对外行为,及其对重塑世界秩序的影响提出了思考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是"文明"。族的文明认同在中新关系中所扮演的突出角色,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思考国际关系的局限性。随着中华文明这一最大文明体的复兴以及中国在影响和定义世界秩序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明思维来补充民族主义思维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要求,文明作为跨国文化场域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分析单位。鉴于此,有关中新关系的研究显示出对重塑国际关系理论框架的重要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而提出的新型生活与发展范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实践方式,是推进与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文化的具体样式,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文化传承和建设实践.充分发挥生态育人、生态立校与生态服务的功能,是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从中东现实问题可以看出西方文明正成为美国等大国控制中东甚至是全世界的有力武器,文明冲突下面掩盖不了国家利益冲突这一本质冲突;在当今,全球化也越来越强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因此,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跳出文明必定冲突的思维,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积极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明论:文明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明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 ,也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论是介于实证的文化人类学与思辨的文化哲学之间的关于文明问题反思性研究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但是 ,不论广义文明论还是狭义文明论 ,不管乐观主义文明论还是悲观主义文明论 ,都以文明问题为研究对象。作为文明问题的哲学反思 ,文明论主要研究文明本质、文明形态、文明发展、文明危机、文明转型、文明未来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信息文化与信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文化和信息主义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文化和信息主义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狭义的)信息文化与信息主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信息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信息文化并不一定都会走向信息主义.由此.从视角或范式上可以有信息主义的信息文化观与非信息主义的信息文化观.它们对于我们建构信息文化,迈向信息社会,以及走向更广阔的文明,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信息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在信息主义和非信息主义视界之间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说在追求信息主义和超越信息主义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文化和文明都是18世纪以后成熟起来的关键词。两者分分合合,关系亲密却又微妙。史密斯认为文明近年崛起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首先归因于冷战突然终结,新的多极化国际秩序呼之欲出,特别是亨廷顿的文明与宗教冲突论,成为后冷战时代竞争的所谓结构原则。伊格尔顿等人以文明为法国传统,文化为德国传统的概括未必全面,但文化对于文明的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也不失为当年两者分道扬镳的一个写照。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愿意企盼理想主义的文化理念不是与文明割裂,反之在文明的层面上普及下来。唯其如此,世界共同体的理念,或将不仅仅是弥赛亚式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需要以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基础,着眼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情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无限包容开放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因素并予以融合创造,在大学的职能和使命中实现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和服务文化的传承创新,并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为建立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和合"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已深深融入了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之中,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大体上,"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化育万物、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四层涵义。习近平传承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充分发挥了"和"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了不同文明的价值,主张发挥不同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其展示了世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欣赏、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形成了平等性、包容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特征,在国际关系中,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风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全面阐述,第一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源于对发展的反思,对发展理念的提升,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展。而生态文化是孕育生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对待文化有四种态度,即传承与播扬、研究与创新、运用与收藏、交流与融合.大学文化具有引领性,这种引领性始终同先进性结合在一起,人类迄今为止的人道主义文化、科学文化和权利文化都是大学引领和创立的.由于办学理念、办学传统不同,大学文化会形成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大学特色的成因.大学文化也有共同性,我们要建设具有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塑造新的权力文化,提升与强化权力拥有者的文化内在自觉,这是现代民主权力的内在逻辑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权力拥有者和行使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我们注重法律制度化在治理权力中的作用时,也必须强化先进文化在权力文明建设中的特殊意义.而把先进文化作为建设我国权力文明的本质诉求,则是提高权力拥有者善待权力以及文明行使权力的内心自觉.  相似文献   

16.
"山寨文化"是一种可惠及民众而又易危害公平、代表民间创新却容易造成侵权、追求价值多元却又包含低俗趣味的文化.社会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铸造青年"一元统领"与"多元取向"相统一的文化价值品质,构筑青年传承文化与创新求变相结合的文化价值取向,倡导青年遵纪守法与崇尚道德相协调的文化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建构文明时代文化形态学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演化历程作了形态学的考察.文章认为,西方在中世纪及其以前存在过与东方文化完全相同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区别的因素是西方文化在希腊时期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是基于人性一致基础上的同一类型的文化,其区别仅在于二者发展的迟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文明”两词无论从含义还是使用功能上看,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文明侧重于从集合、总体角度反映所表征对象,文化则从分化、差别、多样性意义上反映所表征对象。人类文明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分化、进化,衍生出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明及其多样性成果,这个人类文明的分化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多样性成果被人们用“文化”标志,就是文化与文明范畴及其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峇峇文化作为东南亚土生华人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从世界海洋文明的视野来看,峇峇文化是东、西方海洋文明在东南亚这一区域不断碰撞、交融的产物,其中既有西方殖民者海外拓殖的文化痕迹,也是中国海洋文明谱系在海外发展的结果。峇峇文化因此极具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成为观察东、西海洋文化对话融合的标本。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认真对待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文化的兴盛,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观念意识存在偏差、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创新发展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制约乡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应从文化认同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