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传统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力量是推进“四个伟大”前进的动力及人民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等方面,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应在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向度相统一中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领域的赓续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提炼,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的现实需要。其内在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依靠力量与评判标准。新时代要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中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中心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的价值导向。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人民民主特质,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根脉、以中国共产党民主理论为逻辑遵循,构建起以普选制为程序端口,以“三三制”原则与参议会制度为基准保障的完整制度框架,形成了严格完整的民主运行程序链条,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借鉴,即为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实践范式、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价值遵循以及为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述,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理念,其理论品质有四重意蕴:坚持人民主体的世界观,保证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坚持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以符合人民期待为价值评价标准,以本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升华;坚持人民立场的文化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党内政治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我”之境和民本思想的精髓,同时也践行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入贯彻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发扬马列主义执政理念人民取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归旨,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基础。人民性体现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人民性是科学理论与丰富实践的统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体系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内容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文化转型阶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对自己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反思.首先是实用技术的反思.从鸦片战争,中经1861年开始的洋务自强运动,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是"经世致用"观念复活,富国强兵呼声高昂,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方文明,而觉得有必要于此舍己从人的时期.接着是政治制度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人民立场,始终将人民放在主体位置。毛泽东时期是我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开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期党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本立场、方法路径、价值归宿,从人民动力论、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群众路线三个方面体现了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遵循,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厚重的逻辑底蕴。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直接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课题;从实践向度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三个点”着手,即牢牢根植人民是立足点、紧紧依靠人民是关键点、不断造福人民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相应文化形态的价值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基因,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与共同富裕理想的价值相背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价值立场、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上实现了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者提出时代不同,但政策地位相近,基本精神一脉相承,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从总体上看,二者的提出时代、参照系、论理层次有别;从中心词看,"人"与"人民"二者的外延、内涵、概念类型有别;从理念上看,理论视阈、规范强度、与民关系、人性假设有别.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意义上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也不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所讲的非理性意义上的绝对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人”,而是唯物史观所讲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它既作为相对的独立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对"以人为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转型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在当今社会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一世纪,管理界更是将人本管理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不仅私营企业甚至公营部门都在积极探寻这一道路。中国公营部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把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对人性进行正确定位,注重目的与手段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民主党派的行动指南;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在政府任职的民主党派成员,要通过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执政必然性的认识,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从政为民,与党一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一、坚持从政为民,必须强化参与意识,搞好合作共事我们的政府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而不是由多党派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在政府任职的民主党派成员,是国家公务员,是领导干…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作为政工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用群众第一的观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特点。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国内治理模式和执政理念的变草,意味着中国外交哲学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关切公民个体权益的战略转变。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利益结构的调整、世界潮流的转向是以人为本外交思想提出的重要背景;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利益、依靠人的力量是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政府在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政策实践,不仅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的现代化。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国内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我们需要更加坚持并完善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哲学观,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公安高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公安人才的重任。为此,公安高校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更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完善原有的警务化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公安人才,以服务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