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正义,罗尔斯认为,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正义两原则;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正义应充分体现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上。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资本、出身、地位和权力等仍然影响着按劳分配。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这种制度不公平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制度没有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劳动贡献、个人努力等自致性因素的贡献。政府必须消除这些制度的不正义,注重农民工的能力建设,加强社会流动,促使竞争性岗位对所有人开放,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同等地利用各种机会。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核心是两个正义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是建构社会基本制度的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只有建立在两个正义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才是正义的.第一个原则被称为“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原则分成两部分,一是“差别原则”,二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核心和灵魂的两个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差别原则的社会最低保障制度要“适合最不利者”即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而且要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化,这样才是正义的.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要强化对农民、农民工、失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愈演愈烈,不仅使农民工辛苦的血汗钱化为泡影,生活得不到保障,而且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的秩序,严重违反了公平原则,社会影响恶劣,亟需解决。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下,农民工只能向与其有直接劳动关系的单位或组织主张支付工资的请求,而不能向与其有间接联系的发包方、工程总承包方主张支付工资请求权,不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利益。这一切源自于合同相对性的限制,合同相对性就表现在主体的相对性、内容的相对性以及最重要的是责任的相对性,但是我国不乏有突破这一原则的立法例。将这些突破归结到一点,可以发现突破点就在于满足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需要,将法律的天平倾向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以形式上的不平等实现实质的正义,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将发包方和工程总承包方纳入到责任体系,以切实解决我国这一关乎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5.
同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思潮之后,通过其所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迅速传播,并成为WTO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由于新自由主义坚持形式正义,否认实质公平,未能真正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地位的悬殊状况,发展中国家不能获得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机会,形式正义掩盖的是不平等的实质,导致WTO法价值生态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小容  王征兵 《求索》2012,(1):61-63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由于社会制度设计缺陷和农民工个体能力缺失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市民化自觉意识缺乏群体,在融入城市和安守农村之间面临的尴尬境地。固化且备受争议的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应充分考虑农民工个体及家庭的特殊性,构建覆盖新生代农民工的"四条保障线",关注并发展惠及农民工家庭的农村社会"四条保障线",以"一体化"理念改善城乡就业环境。对当下化解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边缘化"危机,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伟 《长白学刊》2010,(5):137-141
强关系在当前我国民众和精英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封闭、精英再生和社会断裂。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结构调整的不彻底以及职能部门实施能力弱化甚至功能异化,导致弱势群体不得不而强势群体有可能依赖强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在培育现代社会资本的同时,加快制度结构的调整,使政府、市场与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成互补共生的制度结构,为形成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阶层结构模式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要素公平流动的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但这两种正义毕竟不是同一概念或同种正义,冲突在所难免。二者的"角力"一直贯穿于司法审判和法制社会建设过程的始终,面对二者的冲突,我们必须认清冲突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上进行调和,从而缩小二者的差异,促使其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空间转变的过程。改革前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空间随着改革的开展有所弱化,社会空间呈现“去政治化”的过程。然而城乡之间的制度与身份差异、发展起点与速度的差距又催生了社会空间的“再政治化”,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空间上农民工“漂移的社区”象征性地标记了农村与城市的界线以及农民工身份的“他性”,进而彰显了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市民群体在生活空间的占有能力、占有机会以及占有数量上的不平等,因而折射出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  相似文献   

10.
一、“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早在1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从“公平”、“正义”、“平等”、“善”、“理性”等抽象的概念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正、善的化身.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说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农民工、失地农民、蚁族等为主力人群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和谐与公正社会语境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伦理内涵及其制度伦理成因、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依据、历史渊源及道德原则、伦理关怀弱势群体的道德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这对于我国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强调决策过程应该以民主价值为依归,集中表现为公共决策应该以公民参与为核心。现实中作为弱势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制度设计不完善、传统行政文化的限制、公共决策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素质的影响,他们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并不多见,处于种种困境之中。协商民主理论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要求从我国实践层面出发,增加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支持是指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帮助和扶持.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制度安排,教育支持一直是社会(政府)救助与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选项.转型社会以来,我国进城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教育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在和谐社会建构的整体框架下,政府应加强立法,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健全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强化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把“输血”式救助变为“造血”式救助,提高农民工弱势群体改变弱势地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正义观的使命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正义观应以公平正义为使命,其包括经济正义、法治正义、道德正义三方面.公平和正义是一种理念原则和道义要求,它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公平正义既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是和谐社会正义观的基本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占有制度的研究素来都很不充分,《物权法》关于占有的规定也只有五条,与其他编相比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极其不相称。立法的单薄显示出研究的薄弱,为了进一步完善立法,必须对占有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而研究的起点就是占有制度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占有制度在经济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是达到效益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县城买房以后,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形成了"新留守"现象。"新留守"是新生代农民工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体现,对县域城乡教育、医疗、社区管理带来了冲击,造成城乡教育资源结构性失衡、城乡医疗结构性资源短缺、城乡社区管理结构性失调,留守家庭权利"双重享有"。为提高城市化质量,政府公共服务的配置和社会管理要与城市化速度同步。在农村强化土地管理,义务教育学校仍然要坚持在撤点并校基础上建立校车制度;在城市新建学校和医院。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应该走发展中小城市之路,特别以发展县级城市为主。  相似文献   

18.
司法正义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要方式,它可分为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源头,形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机制在二者的循环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法律论证是法治社会实现司法正义的最佳方式,它展示了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在法律实践中,两大法系通过法律论证实现司法正义的方式各有异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个实用主义制度,其任务是将实质正义普遍化为形式正义,它的核心问题在于案例的创制以及推广和适用。前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论证,后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创制指导性案例需要进行谨慎的论证,推广指导性案例应从案例的来源、发布、标准和效力四个方面予以考虑,适用指导性案例则关键在于确定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同时这个过程类似于适用制定法规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公平的政治哲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平是私有化及社会中各种利益分化的产物,合理地划分利益是社会公平的深层本质.罗尔(John Rawls)与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理论之争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罗尔斯"正义即公平"理论强调的是合理分配社会权利,而诺齐克的"分配正义思想"却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也具有相对的统一性;效率的实现和提高要有一定的公平环境和公正规则.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社会公平观既具有方法论意义(手段)又具有价值论意义(目的.一种社会公平观的形成,从其直接手段上看,在于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而从其根本目的上看,则是为了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