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推定白骨尸体死后经过年数的显微镜学及化学研究[英]/吉野峰生//日本法医学杂志。-1991,45(5,6)。-379~392 为提高推定白骨尸体死后经过年数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用死后经过0~15年的人上腕骨51例,以显微X射线学、电子显微镜学、显微分光学及分析化学方法检查致密质的变化,探讨它与死后经过年数的相关性。放置在地面上的骨,即使放置较长的时间,在组织学上也无变化,仅在致密质表层出现骨组织损坏。掩埋在地下的骨,死后5年左右,其致密质边缘部便开始出现蜂巢状侵蚀,6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死后骨骼肌肌钙蛋白I(Skeletal troponn in I,sTnI)的变化规律,探讨较晚期死后经过时间推断方法。方法以人胸大肌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W estern b lot)结合图象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不同离体时间内人胸大肌sTnI的含量,观察其与离体时间的关系。结果人胸大肌sTnI含量随离体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与离体时间的对数值呈近似的线性关系:Y=11 972.5-4 761.9 lgX,相关系数r=0.989;离体5d的人胸大肌仍可检出sTnI。结论检验人死后骨骼肌(胸大肌)sTnI的含量有望成为用于推断人体较晚期死后经过时间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估计死后经过时间的一种新的生物化学方法(英)/Rognum T.O.…//国际法庭科学.1991,51(1).~139~146 玻璃体液中的次黄嘌呤(Hx)是由磷酸腺甙缺氧降解而形成的,而且生前缺氧可能使Hx升高,但是在生命过程停止以后Hx也会增多。法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钾离子含量,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h,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Y,mmol/10~12RBC)与死亡时间(X,hours)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56-0.071X或X=106.48-14.08Y.上述规律变化,有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死后经过时间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牙齿作为个体死后可以保存最久的生物检材之一,目前在死亡时间推断方面的利用程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法医牙科学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们利用大体形态学、病理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究了牙齿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牙齿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研究进展,总结其在法医学死后经过时间推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以期为早日实现利用牙齿推断PM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推断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以改良的Feu lgen法染色,死后经过不同时间(<1~14d)的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进行观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死后2周DNA量达最低值;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直线相关。结论测定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有助于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7.
由于死后各种复杂的人为现象的存在,使得建立死后血液酒精含量(BAC)和死亡时醉酒状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日常检案中必须考虑细菌污染、发酵是否引起死后乙醇再合成,死亡时胃中未被吸收的乙醇是否向周围组织以及血中扩散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死后乙醇分析及结果解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旨在为从事法医毒物学乙醇分析的同行在调查此类案件时提供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嗜尸昆虫侵袭不同环境中尸体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死后经过时间的判断 ,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利用嗜尸昆虫对尸体侵袭的时间及嗜尸昆虫在尸体上的生活史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曾有报道 ,但还没有对处在不同环境中不同昆虫侵袭尸体的报道[1~ 5] 。就此问题 ,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为死后经过时间的判断提供参考数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场地场地位于贵阳机场 (北纬 2 6°33′0 5″84 ,东径10 6°4 8′12″ 2 3)西北端 2km处 ,海拨 1115 2~112 0 8m之间 ,座南向北的山坡上。场地四周有围墙 ,围墙外是小松林。内有四梯平地 ,总面积为566 9m2 ,有自然生长的杂草杂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IBSA图像分析系统 ,观测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 (HHF3 5 )染色变化。结果 在大鼠死后 5 4h内 ,心肌骨骼肌呈不同程度的HHF3 5缺染 ,其面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经对IBSA图像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F心肌 =5 88 2 7,F骨骼肌 =3 5 1 2 5 ,P <0 0 5 ) ,具有显著性差异 ;经逐步回归分析 (r心肌 =0 943 ,r骨骼肌 =0 95 8,P <0 0 5 ) ,具有正相关关系。所建方程y心肌 =-3 0 5 68+1 0 0 3x1,y骨骼肌 =-2 4 897+0 986x2 (X为HHF3 5缺染面积均数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定时间内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细胞HHF3 5缺染面积 ,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躯体组织的电阻抗的死后变化规律,寻找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新方法。方法用阻抗测量仪测量大鼠胃壁、腹壁、躯干、胸部、腹部、腹部皮肤、头皮等处不同死后经过时间的电阻抗。结果大鼠躯体组织的电阻抗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存在规律性变化。这些结果告诉我们,有望通过测量死后人体躯体组织的电阻抗,利用其死后变化规律,推断人体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骼肌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大鼠骨骼肌细胞DNA的定量研究及其方法探讨。方法使用DNA特殊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对死后不同时间 (0~ 96h)、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大鼠骨骼肌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骨骼肌细胞在死后 12h出现核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 ,并随死后时间延长呈持续性下降 ,最终完全消失。结论死后DNA降解率与死后时间呈线性规律关系。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骼肌DNA含量测定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死后大鼠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浓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 方法取健康SD大鼠处死,死后不同时间取肌肉组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微生物ATP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并于10d再次略微升高.PMI在0~9d内与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拟合最优.以PMI为自变量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0.020x3-0.166x2-0.666x+13.412(r2=0.989,P<0.01).结论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可用于PMI推测;本检测方法所需检材量小,不受组织自身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  相似文献   

15.
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m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检测死后大鼠视网膜细胞mRNA的降解和死亡时间(PM I)的关系,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方法。方法应用复合荧光RT-PCR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2、4、6、8、10、12、14、16、18、20、22、24、26、28h)大鼠视网膜细胞β-actin、Pgk1和Rp l 4 mRNA水平,以立即处死大鼠作为对照。方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死后28h内,大鼠视网膜细胞β-actin、Pgk1、Rp l 4 mRNA水平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个管家基因mRNA的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线性拟合回归方程分别为:Yβ-actin=-4436.205Xβ-actin+127581.7(r2=0.976),YPgk1=-1993.884XPgk1+57651.54(r2=0.973),YRp l 4=-1189.791XRp l 4+34533.46(r2=0.955)。结论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mRNA的含量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解,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冰冻断裂技术处理组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实验性小鼠死后温度为20℃的潮湿环境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发现:死后3小时,肝细胞的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肿胀等形态学改变,细胞核改变较晚.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与死后经过时间有关,亦可作为推断机体死后经过时间的形态学指标.作者还讨论了冰冻断裂技术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死后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细胞核DNA电泳形状的8项参数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彗星”的尾DNA含量比例、尾长、尾矩、O live矩、尾面积数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彗星”的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和头面积数值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经对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获得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且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小鼠骨骼肌组织核DNA降解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变化而呈一定规律性变化,DNA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uo GH  Chen YC  Cheng JD  Wang JF  Gao CL 《法医学杂志》2006,22(1):7-9,F0003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0~14d)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缓慢而规律下降,直至死后两周仍未完全降解。结论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线性关系,测定死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可望成为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Ren GM  Jing CL  Liu J  Wang YF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7,23(2):92-93,96,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甲基绿-派洛宁(MG-P)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尸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值,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加速降解。平均DNA含量各指标(平均灰度、目标面积、目标面积比)与PMI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0.987、0.988和0.990(P<0.001)。结论尸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I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甲基绿-派洛宁(MG-P)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在研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死后血浆和溶血样本中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经过不同保存条件及冻融处理后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39例死后48 h内非冷冻尸体的心血样本,其中20例取血浆样本,19例取全血制成溶血样本.将样本置于-20℃、4℃、25℃条件下保存28 d及-80℃条件下保存1年以探究IgE在不同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