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经》一书,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在《后汉书》里有一个记载。《后汉书·衰楷传》说:“初,顺帝时(公元一二六年到一四四年),琅邪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说: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楷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可见,宫崇从其师于(一作干)吉所受的《太平清领书》百七十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平经》。  相似文献   

2.
华峤(235?——293),字叔骏,西晋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出身名门世家。历事武、惠二帝,“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长期主持朝廷撰述之事。他以《东观汉记》“烦秽”,立志“改作”。武帝泰始(265——274)年间,除为中书著作郎,始撰《汉后书》(下简称为华书),起于光武,终于孝献,凡九十七卷,纪、志、传、表俱全,记东汉一百九十五年历史。“十志”未成而峤卒,后由其二子续成。  相似文献   

3.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4.
古代巴国南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巴人发祥于鄂西南的长阳,后迁居于恩施一带。殷周之际,巴人在鄂西、川东大发展。周初,武王“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关于巴国的疆界,春秋时无可详考;战国时较为明确,据晋《华阳国志》所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至汉中,南极黔涪。”它用的是晋代的地理概念,鱼复指的是今四川奉节,僰道指的是今四川宜宾,汉中指的是今陕西南郑,涪(陵)指的是今川东彭水,这是清楚的;但对于“黔”字的理解,历代史家一直举棋不定,难以落实。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二》景东条载:“(洪武)十八年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4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思伦法攻景东之地不是“北吉寨”而是“者吉寨”。今考说如下:一、《明太祖实录》卷一八。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1387.2.13日)条说:“初,百夷思伦法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二》所说为同一史事,但二者一作“北吉寨”,一作“者吉寨”,究竟谁是谁非?《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与《明实录》出现异文,不外乎两种情况。1.《明史》纠正《明实录》的错讹。2.《明史》抄录《明实录》史料时发生舛误。此属后一种情况。证据是:  相似文献   

6.
古州考辩     
唐杜佑《通典·卷184·州郡·14》曰:“古州,今理乐古郡,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乐古、古书、乐兴”。同书卷183,州郡13曰:“瀼州,今理临江县”。“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以达交趾,今州在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 后晋刘(日旬)《旧唐书·志第21·地理4·卷41·岭南道·容管十州》条曰:“古  相似文献   

7.
这里主要是对王隐《晋书》(下简称为王《书》)质量问题的评价。王《书》质量的评价,一般是根据唐修《晋书·王隐传》的一段话,即:“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后来史家,如清杭世骏《诸史然疑》、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等,只要介绍王《书》,无不因袭唐修《晋书》说法。直至而今,有论述六朝史籍亡佚、用来说明质量低劣这一原因时,也以唐说为据,引举王《书》(和虞豫《晋书》)作为主要的例证,说:“王隐的书本来就很差,(虞豫)根据并窃取很差的书(指王《书》),质量当然也不会高。像这两种史书,恐怕是  相似文献   

8.
吴三桂镇藩云南时兵力究竟是多少?对此能作直接回答的只有《圣武记》与《清史稿》两部书。今引之如下: 《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云:“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清史稿·吴三桂传》所记与《圣武记》略同,不过可与《圣武记》互相补充。其云:“三桂所部五丁出一甲,甲二百置佐领,积数十佐领。……三桂疏请部勒降兵,分置十营,营千二百人,以降将为总兵。”  相似文献   

9.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据传,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1900多年,道教在这里也就延续了1900余年。天师府,亦名“太真人府”也叫“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不仅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和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对海外道徒授的宫观。天师府位于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上清千年古镇,是我国现存的封建王朝大府第之一,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被誉予“道教祖庭”名扬海内外,被列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0.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07,(5)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赤诚的爱国者,戊戌风云中的重要人物。严复生于1854年1月,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原名传初,字又陵,又字几道,曾改名宗光。其父严振先,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家中生活还算殷实,他7岁进私塾读书,接受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但是,到了他  相似文献   

12.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南诏德化碑》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研究唐史特别是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南诏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辩解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新唐书·南诏传》)后代“归唐”,“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蛮书》)卷3)。从而在他的继承者异牟寻时,南诏又归属唐王朝。《碑》文记述了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兴图传》(以下简称《图传》)是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绘制的一幅长卷画,主要描绘“梵僧化斋”、“奇王祥瑞”等南诏建国初的一些佛教传说故事。原《图传》分作两个长卷:一卷是图画,纸本彩绘,长十九尺一寸五分;高一尺四分。此画卷前面有清朝张照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所书的长记,叙述南诏的历史和他对本《图传》的看法。画卷后有“嘉庆  相似文献   

16.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最早介绍到中国来是什么时候?一说是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民报》第二号刊载的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另一说是一九○三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日本福井准造撰、武陵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 据我们查阅有关资料证明,连载于一九○○年至一九○一年《译书汇编》上的《近世政治史》一书,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一九○○年,中国留日石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十二月六日发行创刊号,刊登了“坂崎斌”译的日本著名法学者有贺长雄(1860——1921)著的《近世政治史》,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作《黔记》,历数贵州人物,而于《理学传》中,着重写了《尚书文恭孙公应鳌传》,推崇他在“理学”上的贡献。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作《黔书》.在《人物名宦》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北京有一座宏伟而古老的道教宫观白云观,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正式形成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东汉末,由沛国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的最早形式。后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张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道家思想家老子为道之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立教,以道垂化,以道正心,以道养生,以道济世,以道为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同…  相似文献   

20.
醴陵县名考     
醴陵的名称,从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史记》卷十九)开始,到东汉置县,一直沿用至今,未尝改易。其得名取义缘由,据旧志所引:一、“元丰《九域志》:醴陵有醴泉”;二、“《名胜志》:县北有陵,陵卞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后人根据上述资料,又指城北姜岭下的一口水井为“醴泉井”,作为实物佐证。 据考,醴陵初设县时,其治所在距今治西北十五华里左右的中三洲。如果以后来的地理环境,作为前人取名的根据,自然于事理不合;而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