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2,(17):22-23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简称“苏联模式”,虽然在本质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因其存在的种种弊端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克服,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耍特征。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改革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市场绝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其近四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值得借鉴。本文仅对德国(指原联邦德国,下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作简要介绍,以供借鉴和参考。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二战后,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  相似文献   

3.
曹晔 《求贤》2014,(9):12-13
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199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4.
苏联在列宁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保证国家以后几十年的稳定发展起了定向作用。遗憾的是,列宁之后的“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渐行渐远,以致到了不改革就不能挽救国家命运的境地。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改革的取向却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造成思想混乱、政治无序、经济下滑的格局,最后导致苏联解体。普京上台后,根据俄国的现实国情,重塑“建立强大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俄罗斯的民心,使俄国重新走上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实践向我们启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基石;据此,在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当下,不能偏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保证改革成功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张世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这就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二十四年的时间了,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贡献与探索,当然也有很多的失误。新中国成立后,在向苏联模式学习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犯了和苏联相同的错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在吸取苏联模式及中国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凌新  李广平 《学习月刊》2012,(23):16-17
“社会主义模式”既是一个实践范畴.也是理论概念。前者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西欧、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拉丁美洲吲家的社会主义模式等:后者,如“国家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可行的社会主义”、“证券社会主义”、“实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的市场丰十会主义”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已加快,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大思路,最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经过长达8年的慎密思考和稳妥试点,在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出台,更加受到广泛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向政治体制改革延伸与扩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直采用苏联的管理模式,强调指令性计划和国家行政干预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了与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突出体现在:政府部门在对全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进行直接管理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还是在社会体制上,都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三个层次对巴黎公社进行了解读:巴黎公社是一种革命运动的组织形式;巴黎公社是超越旧制度的新国家制度;巴黎公社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他强调:国家应该还权于社会,中央应该让权于地方。实现地方自治和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共和国”制度。巴黎公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的原型和理想模式,弄清它的社会共和制基本原理,有利于我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有利于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扩展到欧亚十几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对旧模式、旧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是互相影响的。到1989至1990年,东欧八国和苏联的改革先后都以共产党的失败和下台而告终。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后果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着重谈对苏东剧变深层原因的看法,把我个人的研究心得和盘托出。一、苏联东欧变化对我们党较大的三次影响第一次影响是在1956至1956年。开始毛泽东是想从苏东变化中吸取教训,他在《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伟研究员认为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论断过于简单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旧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发展迟缓、国力下降、矛盾激化。还有,曾昭禹先生也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如果彻底否定斯大林,必然是连马克思也一起否定掉。这一结论也太极端。只有分清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几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的局限性,才能完整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因而与苏联的国家统筹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很相似,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险理论和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按照这样的理论,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国家统筹型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也参照苏联的做法,建立了个人不缴费,由国家在职工的工资收入中事先作扣除,保险由国家包下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分配的主导权在国家,劳动力也是由国家统筹统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险是剩余产品的理论和国家保险理论这两个理论基础与对劳动力统包…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后,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解决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制度系统,我们要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并全面地贯彻。但…  相似文献   

15.
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时,考虑最多的是:必须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保卫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有一定的核力量和经济实力,正在争取超过美国,中国也必须超过英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以“赶英超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成效来确保国家的足够实力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当时的苏联有一定的核力量和经济实力。正在争取超过美国。毛泽东认为。中国也应该努力超过英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以“赶英超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成效.来确保国家的实力和安全。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藐视一切敌人。所以。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在各个场合赞美苏联取得的成就,乐观地展望中国的发展前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毛泽东提出了“赶英超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原因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走向了失败。我们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本文将从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其历史必然性,介绍苏联模式带来的伟大历史成就,具体分析苏联模式的弊端,并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阿“特殊关系”期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阿尔巴尼亚,是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整个50年代,中阿两国同属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而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特别是1954年两国互设大使馆后,中国开始了对更加贫穷、落后的阿尔巴尼亚进行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19.
体制转轨时期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做了如下概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世界上虽有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但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只是调控的范围、程度、手段不同而已。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完全放任自由的观点,不但无视中国国情,而且也是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缺少了解的表现。因此,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系统化,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明确指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本文就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随着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