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61”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 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省委、省 政府提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 战略构想,即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着 力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 程建设,实现到2007年人均生产总 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目标。 其核心是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 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一 是加工制造业基地,力争以奇瑞、江 淮、星马、昌河四大企业为主,形  相似文献   

2.
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我省“861”行动计划建设“8”大产业基地中的两大产业基地,淮南应通过加快发展煤电化,成为推进“861”行动计划,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者。1、建设能源大市,争当我省中部崛起的排头兵。当前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供需状况发生重大转变,由“九五”期末的供大于求,转变为整体供需偏紧。在我省的“861”计划中,建设能源产业基地涉及到淮南的有:规划建设顾桥、张北、丁  相似文献   

3.
赵敏 《奋斗》2011,(9):28-29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以建设创新型龙江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平 《奋斗》2011,(1):20-21
2010年以来,全省环境保护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各项要求和部署,紧抓改善环境质量关键环节,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维护和保障环境民生,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5.
实施"861"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推动安徽奋力崛起、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以来,我省坚持以"861"行动计划为主抓手,着力扩  相似文献   

6.
隋凤富 《奋斗》2009,(6):5-7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省情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这是指导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总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垦区必须认清并抓住实施“八大经济区”规划为垦区跨越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明确在“八大经济区”建设中的发展定位,加快实施跨越工程,进一步借势顺势,务实创新,努力在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的创新实践中推进垦区城乡一体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金宝 《江淮》2012,(9):9-10
十六大以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推进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创新试点省等几大平台建设,实施"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民生工程,开创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全省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忠林 《奋斗》2011,(1):14-15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绘就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在承接“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抢抓新的重要机遇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卫宪 《奋斗》2012,(5):58-58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创全省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为谱写龙江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庆江 《奋斗》2012,(9):3-4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综合实力提升最大的五年、取得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提升财政实力,全力支持民生改善,为有效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韩立华 《奋斗》2011,(1):18-1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十一五”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扎实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09年的13.9:47.3:38.8。  相似文献   

12.
张晶川 《奋斗》2012,(3):9-10
“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是省委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牡丹江加快“五城建设”、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中共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3.
任崇选  赵嘉宾 《奋斗》2011,(9):31-32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的背景下,省财政厅保持了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年均20%的增速,2010年实现了全省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亿元的目标。同时,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省财政厅纪检组长刘玉德说:“财政厅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荣誉主要来源于‘靠班子、靠理想、靠和谐、靠学习、靠制度、靠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郭力  刘小宁 《奋斗》2010,(6):6-8
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更是解决我省发展缓慢这一主要矛盾,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对“八大经济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上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5.
安商兴业     
<正>产业强省要靠实干,招商引资更要出实招。保持“进”的态势,更需要找准方向为未来蓄积“强”的动能。2023年,是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这一年,贵州引进产业项目5537个,实现“七大突破”,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强势“出圈”;这一年,贵州聚焦“四化”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潜力产业、特色产业、转移产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双千百场”大招商行动,接续开展产业大招商“夏秋攻势”;  相似文献   

16.
尚德龙 《奋斗》2012,(9):15-16
饶河因一曲《乌苏里船歌》蜚声大江南北。饶河县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县域面积676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县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11个森工林场,县域森林覆盖率达51%。饶河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一类客货运输口岸县、国家“兴边富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国家珍贵毛皮动物良种繁育基地、欧盟有机食品组织认定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四排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之一。近年来。饶河县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深入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和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五区一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发展外经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山特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1,(4):22-23
我省是老工业基地,对百姓住房的历史欠账较多,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作为“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通过棚草改造、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途径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西部大开发中省委、省政府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抓好“一号工程”是实现我省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四川省信息产业厅自去年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大行业统计,摸清“家底”,利于决策;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了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四川省信息产业“十五”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四川省“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学习先进省市,提出建议,为《四川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出台作了基础工作;贯彻《电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促进竞争,规范行业发展;发挥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7,(10)
早在1997年,我省就提出并开始实施"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把文化产业纳入"861"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宋希斌 《奋斗》2011,(6):14-17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破解制约我省经济发展难题,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决策,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和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龙江实际、具有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