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司法工作是当今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活动须臾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公安、检察、法院的工作,还是公证、律师的工作,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协调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保证着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既然司法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也就必须遵循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其中,首要的便是遵循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案情出发,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片面性,使主观的判断、计划,方案、结论与客观实际,与案情本来面貌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案,执好法。否则是一定会造成冤假错案的。所以,遵循物质第一性原则,对于司法实践,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是具休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2.
法定刑设置的根据是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由法定刑设置的过程、罪刑关系发展变化这一矛盾运动的内部原因及其报应和功利性决定。《刑法》法定刑设置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础,编织了各种不同犯罪的法网,由于对社会危害性的评价及其表现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法律刑设置存在诸多缺陷。为了避免这些缺陷,在法定刑的设置中,应坚持公正、明确和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国书面证言的形态包括法院、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调取的证言以及证人自书证言三种,立法规定其仅适用于证人不能出庭的情形不尽合理,应当增加证人不必出庭和不宜出庭两种情形。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应当根据三种证言形态分别构建,程序设置的原则是调和直接言辞原则和书面原则、提高诉讼效率、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作证程序应由法院裁定启动,程序大致包括程序的启动、证人到场、证人具结、证人询问、书面证言的制作。书面证言属于人证,其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庭审和准备程序中均可使用。主要出于对直接言辞原则的过度迷信及对域外相关法制度的误读,我国目前的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存在方向性偏误。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而且应该预设两种基本的程序:一是技术程序,一是制度程序,而对于民主决策来说,更重要的是制度程序。所谓制度程序,解决的是按照什么样的预设规则使一定的社会问题进入决策程序并如何产生决策结果的问题。决策中的制度程序具有组织化的特征,即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则,将人们的决策活动规范到制度程序之中,进而使决策符合民主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运动的进程与政治理论的型塑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姻缘。从政治学视角来看,社会运动可视为"斗争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传统社会运动向"新社会运动"的转型,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态社会运动具有了某些全新的政治意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新中产阶级主体、行动方式非暴力、组织架构分散化等。这预示着某种全新意义上的政治观念、组织架构和行为特征。生态社会运动是绿色政治思想的渊薮,生态学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观、非暴力行动方式等绿色政治原则在此中得以型塑,代表一种完整理论的"绿色政治学"由此成型。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之精神实质或灵魂,本文通过应用理论论证,实践佐证,包括中关之具体法律规定,美国之学术机构解释,典型司法判例,公司守则、行业守则之具体要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运动等,证明了其实指公司或董事等高管享有之一项“法律权利”,具有明显之“权利品质”!应当在《公司法》中明确废除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之“公司社会责任”,修改为“公司享有利他权”!  相似文献   

7.
侦查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侦查活动的技术原则和侦查程序与行为的法治原则,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将侦查活动视为目的理性的活动,理论上和实践中只重视侦查活动的技术性原则的研究与使用,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侦查的目的。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经过长期的论争与选择,侦查程序不仅要符合目的理性,更要符合价值理性,侦查程序与行为的法治化是其价值理性的必然要求,确立侦查程序的法治原则,目的在于从法治的角度确保侦查行为的有效性、正当性、合法性,它应当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公正、正义与效率等各种价值高度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即人们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人们在社会上遇到一些社会现象,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这些反应经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种基本相同的看法,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之一的拘捕措施既要有效地应对多样化的犯罪情势,同时又不能显现出体系设置上平行化、适用上僵硬化、随意化等弊端。在现代主要法治国家的制度设计中,强制措施的适用要受制于比例原则、法官保留原则、法律控制原则等一系列法治原则,而暗含于这些原则的则是一种对国家权力配置合理性的预设及期待。这种权力配置的图景往往反映在其追诉犯罪的程序构造上。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但许多理论工作者还是企图寻找一些可能的途径,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面临选择困境时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行政程序法的定位是:海洋行政程序法是海洋行政法的程序法,是行政程序法的特别法,也是海洋程序法的子法。法典化路径理应成为我国海洋行政程序立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回应海洋行政程序法体系之现存问题,有利于强化执法主体的程序义务保障相对人的程序权利,有利于克服行政程序法侧重普遍规则而缺乏特殊规则的局限,有利于各海洋执法主体遵循同一程序进而提升执法能力。统合后的海洋行政程序法是宪政环境下以海洋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托,属于其内在体系且在适用效力上仅次于宪法,并与其他海洋程序法平行适用的分支法律。以此定位为主线,从海洋执法程序理论与立法技术的高度对该法典的实质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设置。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诉讼法典中不必规定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典中设专章或专门条文规定基本原则不是世界各国主流做法。我国在法典卷首规定基本原则的立法技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如今的法制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已不复存在。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本身固有的功能也决定了它不必被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而且,刑事诉讼法典中以专章或专门条文规定基本原则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应通过完善、具体的程序和制度来体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已经发展为体现在民诉法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在民事诉讼中用以指导和评价各诉讼主体正当行使权利、立法、法律解释和法律补充的总的理念和指导原则,同时它也是赋予法官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关刑罚的立法,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是最为重要的刑罚立法。刑法在广义上含刑法典、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及具有准立法性质的司法解释。刑事诉讼法也含刑事诉讼法典及其司法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刑罚立法,有些表现出与法治的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要使刑罚立法真正体现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需要构建刑罚立法复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程序理论在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发展中备受关注。对法律程序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法律程序的基本要素,其具有恣意的限制、理性选择的保证等相关功能。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基本权利的保护,程序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当今中国"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并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坚持国家主导型的变革模式、同时又希望避免剧烈的社会动荡,那么突出程序合理性和秩序正义问题就更有特殊的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法和道德是社会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行为规范,道德和刑法之间具有内在牵连,表现在刑法的各个方面,如刑事政策、刑事责任和刑法基本原则等。本文要探讨的是刑法基本原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即刑法基本原则的道德属性:罪刑法定原则立足于功利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奠基于人道主义,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公正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属于家庭、社会等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未成年犯罪人如果一味坚持适用常规的刑事司法程序和处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方面不能满足刑法的预防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司法效率的低下,与刑法的谦抑性不相符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点在侦查环节对一部分案件进行分流,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在不断改革中逐步走向完善,但是由于立法上再审程序对普通程序的依附性没有消除,加之现有诉讼程序系统内某些自洽性的阙如,导致了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的诸多误区。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后的程序应定性为再审程序而非普通程序。在完善再审发回重审制度时,应注意对程序违法是否导致发回重审作具体分析,恰当发挥重审制度的诉讼监督功能,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选择权,避免诉讼的延宕。实务中也有必要取消发回内部函,提升发回重审裁定的法律约束力。对调解书再审时,如违反自愿合法原则,应裁定发回重审,并妥善协调与民诉法第204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亟需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加以程序规制,防止权利滥用,增强行政相对人的民主参与。 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以公正为主、效率为辅的法典,立法模式应当是实体程序合一型、类别型、复合型的行 政程序法典。  相似文献   

20.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立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立法技术,应当从两个方面予以完善:在宏观上由宪法明确授予法院行政审判权,并在此基础上将行政受案范围在基本法层面具体化,实现立法技术在宪法和基本法之间的协调,再以确认和保障相对人诉权为逻辑前提,在不同效力层级之法律规范性文件中分别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出规定.微观上以行政争议为基本范畴,在宪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法律规范中甄别使用肯定式和否定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