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包刚升 《传承》2012,(15):90-91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8-13
地沟油、黑心棉、塑化剂、瘦肉精、毒豆芽、黑心棉和近期发生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和江苏好心司机救老太反遭诬陷等事件,频频为道德亮起红灯,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能否简单地从一些个案或者一些案例的发生就断言“道德滑坡”、“道德倒退30年”云云了呢?编者在“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现场才真正感悟到了主流道德的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相当严重,提升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借助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全国道德模范的契机,探讨道德建设理论,高扬道德旗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陈晶 《传承》2010,(2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6.
樊华 《传承》2009,(6):68-69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尽管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可以限制、克服当前社会道德中存在的消极、落后现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社会道德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部变化,而不是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尽管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但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进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可以限制、克服当前社会道德中存在的消极、落后现象.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11周年,今年的9月20日是第十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应该说,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成果丰硕,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神州大地,争做“好人”蔚然成风,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群星璀璨……当然,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道德冷漠、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时有发生,特别是“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影响十分恶劣。这些现象影响范围虽然有限,但无疑对巩固道德建设成果,推动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等道德建设有力举措的实施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的不断提升,社会的道德风气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章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指出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菊枝 《前沿》2008,(3):114-116
深究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的某些不相符合的现象,其实这里并非存在不能超越的悖论。只要认清“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性,克服道德宣传中的儒学德性主义假设,健全道德制度,着力培养人们赏善罚恶的心理结构,我们就可以消解这所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尤记得十五年前对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的采访,谈及中国伦理和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时,李教授显得忧心忡忡,他用“价值失范、道德滑坡、江河日下”这样语词形容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市场经济肇始之初,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大行其道,笼罩在960万平方公里广阔国土的上空。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似乎仍然是一个不由分说、简单明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无需赘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带动着家庭,给家庭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催生着现代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时也必须看到伴随着社会结构状况和运行方式的变化现代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理性看待道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侵蚀道德良知底线,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现状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担忧甚至愤恨,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理性评估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山东人大工作》2012,(8):59+61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5.
邬小平 《前沿》2003,(1):59-61
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道德建设的现状 ,并将其归纳为三类 ,即传统美德依然被继承和发扬 ;新的道德观念挑战传统道德 ;多元文化交汇的亚道德现象。指出了我国家庭道德建设的问题 ,即家庭道德建设观念欠缺、水平偏低、差距拉大。思考了我国家庭道德建设的对策 ,即以公民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社区活动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门”透视出的“官二代”道德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形色色的“官二代”事件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社会道德迷失、学校德育错位、家庭道德异化和自身品位低下;消除“官二代”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净化社会道德,改善学校德育,强化家庭美德,注重舆论引导,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评估我国目前道德状况的四个认识误区的片面性,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存在严重的问题,社会丑恶现象和权力腐败现象就是突出表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8.
“善”,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国语·晋语》指出:“善,德之建也。”在人们高度期待道德状况改善的当下,深入分析把握善的特性,大力弘扬善行文化,有利于激发道德自觉,培育向善人性品格,推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为『民奖新风』叫好在德清,我们看到了“民奖新风”的现象,更看到了“民奖新风”所蕴示的道德标量。我们不禁为“民奖新风”的“德清现象”叫好。“民奖新风”, 好就好在体现一个“新”宇。新风范。过去,农民的形象往往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农意识”成了农民的代名词,而今德清农民树立当代新农民的形象, 他们以纯朴之思想,善良之品性,启时代之觉悟,尽社会之责任,从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2,(7):15-16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妇联按照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要求,明确“立足家庭、紧跟时代、打造特色”的思路,不断创新家庭道德建设新途径,积极探索家庭道德建设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