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9年秋,毛泽东要到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派四个人前去接毛泽东。学院离毛泽东驻地杨家岭十来里,四个人走到中途,碰上匆匆而来的毛泽东。当毛泽东得知他们的来意后,他杨起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又问:“四个人抬的轿子呢?你们是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大家都笑了,毛泽东也笑了。  相似文献   

2.
王树声是我军的一位战功卓著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于1926年投身革命,曾参与领导了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是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相识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重逢于长征途中。他那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韧不拔意志,深得毛泽东的赞扬,并被屡屡委以重任。建国后,毛泽东又亲自点将王树声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的第一任部长。他不负毛泽东的厚望,为我国军械工业的创办与发展、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毛泽东、周恩来称之为“我国军械工业生产的功臣”,“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3.
博览之窗     
1949年4月里的一天,戏剧界组织晚会,欢迎毛泽东及中共中央迁来北平。 “几点钟出发?”毛泽东问卫士长。 “路不好走,在路上估计需要1小时,我们6点半出发,就可以按时到达。” 毛泽东慢慢地踱着步子,若有所思地说:“看戏也是工作啊!梅兰芳这位戏剧界的名人可不简单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他就再不演戏了。这位艺术家的这种民族气节是多么可贵啊!我们今天去看梅兰芳的演出,就是提倡这种民族感、正义感,号召人民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4.
4.毛泽东生前曾叮嘱唐闻生和王海容:“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听总理的!”1970年让唐闻生终身难忘,这是她政治生涯里崛起的最初岁月。唐闻生至今还记得,进入人生暮年的毛泽东生前曾不止一次地细细叮嘱自己和王海容:“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听总理的!”也许他老人家已隐隐感到去日无多,他神色  相似文献   

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诗词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斗争品格与顽强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间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几代领导人高超的斗争艺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大潮中,邓小平的斗争艺术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险阻,跨越了急流险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邓小平:“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邓小平的斗争精神与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6.
1975年,有一位特殊的观众来到西柏坡,他要寻找共产党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四个月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答案。他就是在淮海战役被俘的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一个个普通院落里,在一个个土屋前,讲解员生动详尽的解说,让他若有所悟、感慨万千:“毛泽东英明!共产党了不起!蒋介石当败,蒋介石当败呀!”西柏坡──河北省平山县滹沦河畔的一个小山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毛泽东谆谆告诫大家:夺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在堰塘江河里游泳,以增强体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尤其是在他晚年,毛泽东以其惊人的胆魄,一次又一次地劈波斩浪,畅游长江。据统计,从 1956年到 1966年这 10年里,毛泽东畅游长江竟达 18次之多,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顽强性格为世人所敬佩。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他所著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就写道:“当毛出现在长江上,全世界都震惊了 !”   毛泽东决意要到长江游泳。当副卫士长孙勇回来报告说可以游泳时,毛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烟民大军中,毛泽东无疑算得上重量级“瘾君子”。毛泽东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抽烟的,迄今尚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在井冈山时期,他的烟瘾就已很大了。美国学者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认为“毛至少有60多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他那被烟熏黑的牙齿就可作为见证。人们在彩色照片中看到的白牙,是照片制作者经过技术处理了的。 其实,毛泽东也是深知抽烟的危害性的,他曾这样告诫别人:“别学抽烟。烟里可是有尼古丁,要害人呢!” 可他自己却几次戒烟都没有成功,仍然常常是手持一柱,不绝如缕。及至毛泽东临终时,工作人员发现他的衣兜里只装有两样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10.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11.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句话道出了“爱好”与“缺口”的关系。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慎待“爱好”,方能让爱好不留“缺口”。  相似文献   

12.
1949年3月,在北京西苑机场,“塔山英雄团”的勇士们,接受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检阅。在塔山战斗中荣获了毛泽东奖章的姜世发心里真不知怎么高兴才好,因为毛主席走在他的面前,特别向他敬礼表示慰问。他心里默默地想着:我戴上了毛泽东奖章就很光荣,想不到又看见毛主席,毛主席还给我敬礼,我是多么光荣啊!我坚决努力干,打过长江去,在解放江南战役中再立功,以我的实际行动来回答毛主席!  相似文献   

13.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最早流传国内外的诗词。1935年10月,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把一个被世界称为“前所未闻的故事”浓缩写成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今天品味其诗情画意,更感红军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六十年前的1936年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斯诺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写成的致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他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10日,周  相似文献   

14.
盛义良  刘清华  易丽 《湘潮》2012,(11):24-27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道出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倚重和信任。今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设专栏,缅怀这位惟一终身从事政治工作的元帅,颂扬他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不怕鬼”的论述,并指导编辑出版了《不怕鬼的故事》一书。在毛泽东看来,世界上存在很多“类似鬼的东西”,但越怕“鬼”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要想打倒“鬼”,必须在战略上藐视“鬼”,在战术上重视“鬼”。毛泽东“不怕鬼”的论述,对于鼓舞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勇敢斗争、克服困难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并传播到海外,使世界人民“得到一次教育”。重温毛泽东关于“不怕鬼”的论述,对于激励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担任过9年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从严抓党风和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他思考和关注最多的问题。他明确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面对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党的各种规矩,阻力是非常大的。为此,陈云领导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要以毛泽东提倡的“五不怕”的精神即“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7,(1):120-120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是出身最苦,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他一生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留17处伤痕,人称“徐老虎”。虽然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1938年9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休息时,大家走出会场,三三两两在院子里散步。徐海东看见毛泽东和贺龙在一起说笑,便凑了过去,没想到他们正在谈读书的事,徐海东怕自己插不上嘴,转身要走,毛泽东却叫住他:“海东:一块走走嘛!”  相似文献   

18.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安庆市后,乘“洛阳号”军舰驶往芜湖。途中,与陪同他的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等人聊天时,他突然问傅大章:“安徽有一位叫光升的老先生还在不在?在武汉革命政府时,我和他共过事。”“在啊!就在安庆。”很快,有关方面便安排毛泽东与之见面。  相似文献   

19.
<正>1962年,在毛泽东批评包产到户后,邓子恢仍当面向毛泽东陈述己见。别人好心劝他,他说:“‘责任田’是于民有利的事情,怕什么!你们怕,我不怕,不怕丢乌纱帽!”毛泽东说这是“单干风”,在大会小会上点名批评邓子恢(1)从1958年夏天开始的三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难以忘却的。它是激情燃烧的三年,六亿人民狂热而真诚地搞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苦难交织的三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新兵们望着眼前这个人:扣子少了几个,棉袄漏出了白花,鞋子上还打着补丁——这是毛主席吗?没准是化装的吧! 倒是富农的儿媳认出来了。“这不是毛主席吗。”“哪是毛主席,他叫李得胜。”“你骗人,我家挂着他的像哩!” 毛泽东侃侃而谈,战士们听得入了迷。他们这才知道毛泽东就是毛泽东,谁也装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