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文化。自由和物质丰裕的两难论题贯穿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自由,但是夺走了俄罗斯人的面包,俄罗斯也就不需要改革带来的自由。离开这个两难论题,不能理解俄罗斯发生的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词组是弗罗洛夫想出来的。他提出来,戈尔巴乔夫同意了。改革的反对者是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最大的缺点是懦弱,容忍权力的丧失。戈尔巴乔夫把精力集中在做总统上,把党扔给了其他人,党的发展失去控制。党就像一个原子反应堆,它在工作,而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等为反应堆服务的人跑掉了。没有人调节、控制,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相似文献   

2.
从对话、阅读和书写的角度来讨论《大宪章》与英国文明史的研究方法,有益于我们从时间转换的视角考察作为案例的《大宪章》的元典精神、作为长时段的政治文明的时代精神以及作为总体的英国文明的民族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时间转换与空间位移的过程中,发现属于中国学人研究英国文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评《死者的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有中 《美国研究》2001,15(3):133-143
从表面上看,把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并置,这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错误,而且是一个空间上的错误.实用主义是一个极其现代的哲学思潮,它一般被公认为美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虽然现实中的美国社会与哲学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并不能一一对应.而儒家思想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古老,它虽然已不再享有往昔的荣光,却早已化为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然而,思想史上的事件常常具有戏剧性,最古老的常常能与最现代的共鸣,东方的常常能与西方的沟通.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当属这样一种典型的文化史景观.  相似文献   

5.
苏联《文学报》特派记者卡皮托利娜·科热夫尼科娃对保加利亚农业作了一次专题采访。她去了保加利亚农村,参观了农工综合体,也到过不少中小城镇,当然也访问了首都索非亚。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以及与专家、农民、干部、退休工人的交谈刻划了保加利亚的农村概貌。离开索非亚,科热夫尼科娃首先来到被称为“保加利亚粮仓”的德勃鲁扎。德勃鲁扎位于远离索非亚的北部,罗马尼亚的边境。属于托尔布欣斯克州。整个保加利亚所生产的白面包,其中三分之一的原料产于该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Diderot,1713—1784)逝世两百周年。十八世纪的法国巨人们为了反对封建主义,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实现,勇敢地举起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抛开一切宗教的外衣,向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发动猛烈进攻,并向世界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这呐喊使他们的名字世代流传: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拉美特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而狄德罗,在这些巨人中也不愧为佼佼者。他是当时战斗无神论的派别“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和统计制度的原因,前苏联经济增长的高速性和争议性并存。对此,苏俄与西方过去一直存在认知差异。本文以序列为研究切入点,对双方的前苏联经济数据及TFP分析进行了整理、比较和讨论。通过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C-D生产函数余值方法,分1928-1990和1960-1990两个时段独立测算了5种不同的投入产出组合下前苏联宏观经济增长TFP的变动。由于西方低估经济增长且高估资本投入,1950年以前双方的TFP走势判断截然相反。而1960年后的前苏联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就70年代后陷入TFP持续倒退的问题而言,双方数据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后期,《新世界》杂志在特瓦尔多夫斯基主持下,曾经作为“民主反对派的主要喉舌”跟当时苏联共产党的总路线大唱反调。文学评论家伯尔金在论述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反斯大林长诗《回忆的权利》的文章中是这样谈到这家杂志的。他写道:“这是在苏联共产党内对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思想路线采取独立行动的反对派。因为赫鲁晓夫于1964年被推翻后,  相似文献   

9.
赵建军副教授撰写的《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一书于 2 0 0 4年 1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共 2 8万字 ,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回顾了 1 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改革的历程 ,主要阐述和分析了印度的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财政金融等部门改革和发展的状况。中篇主要介绍和评估了印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外资政策的演变 ,并对中印两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外资政策进行比较。下篇题为“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这一篇除了对中印经济发展状况做了总体比较外 ,还就印度反倾销对中印双边贸易的影响、中印两国国家创新能力比…  相似文献   

10.
《苏共党史问题》90年第7期刊载该杂志编辑,史学副博士李亚伯夫与苏共中央马列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切布连科的一次座谈,后者就当今苏联社会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表看法。其要点归纳如下。一、批评马克思的原由和流派。多年来关于我们的社会是按马、恩、列思想建设的这种礼节性说法起了消极作用。对该  相似文献   

11.
《女人艺术》是1928年7月由长谷川时雨创刊的综合文艺杂志,由于从编辑到撰稿人全部为女性而被评论界批判为"女性王国"。这个"女性王国"的建构,不仅为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将林芙美子等一批新人推上文坛,同时也为日本女性在政治及文化领域争取权利提供了言说的舞台,在昭和文学史及昭和女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如若围绕《女人艺术》上登载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等主线透视"女性王国"从建构到崩塌的整个历程,不仅可以从中管窥到昭和初期日本女性的精神诉求及社会追求,同时还能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洋洋洒洒130余万字,曾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香港《亚洲周刊》将其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鸿篇巨制,可称道之处多矣,其对于清代改革艰难险阻的描绘,读之尤为惊心动魄。雨果说过:"了解全面需要历史,了解细节需要传奇。"该书就是一部改革者的传奇故事。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头顶的光环因有那样杰  相似文献   

13.
邹琰 《法国研究》2009,(1):10-15
昆德拉的《玩笑》和萨特的《墙》都是围绕改变命运的玩笑展开。这两个来自迥然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玩笑,都是人类在20世纪的命运赌博,玩笑之轻却反射出命运之重。两者体现了昆德拉和萨特对存在的终极悖谬和世界的荒诞的认识,也反映了彼此同中有异的哲学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4.
这篇小说的题名似乎叫《奥克塔夫》更为确切,因为小说中最重要的主人公并不是阿尔芒斯,而是奥克塔夫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青年人。自从莎士比亚塑造出那位忧郁的丹麦王子以后,忧郁症就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不少格调不凡、聪俊灵秀的青年主人公的通病。这种患者在法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文学中,几乎就是成批地出现的:塞南古的奥培曼郁郁寡欢,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诺缔埃的沙尔在生  相似文献   

15.
《泰凯尔》知识分子曾经以毛主义为意识形态进行激进的政治参与,生产了流行于法国知识界的"中国梦"——关于中国的想象。本文植根于法国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语境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他们关于中国的想象是为了解决法国社会问题的一种内向投射。但问题是这种想象忽视了中国的现实,具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另外,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也是对法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考察,是对法国六七十年代思想史的断代考古。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论美国的民主》~②是托克维尔与其同伴周游美国九个月之后写出的传世名篇。托克维尔亦因此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蜚声遐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与托克维尔同行的法国贵族也是其挚友的古斯塔夫·德·博蒙(Gustave de Beaumont)从美国回来后,也写了一部令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作品——《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美国民情描述》。~③这部作品托之于小说体裁,当时还获得了法兰西最高  相似文献   

18.
北京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晚些,可是11月中旬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一下子就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了。眼前是一片冬天景象,使我想起年初——戊寅的春节了。在春节收到的贺卡中,有三张寄自一衣带水的近邻韩国的朋友。寄自汉城的金俊烨先生的贺卡上是一幅神采飞扬的墨虎,从彗田闵丙德会长寄来的是春意盎然的苍松白鹤图贺卡,另一张淡墨小品画贺卡则是李钟国教授从大田寄来的。这几幅毛笔画出自韩国不同风格的画家之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之感,两国绘画艺术乃至中韩文化之间多么相亲相近,有着不可忽视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文人佐藤春夫随着人生阅历、艺术体验的加深,他对个体生命的颓废性越挖越深,将目光转向日本传统美学“风流”一词的内涵阐释。他站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度,在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照下,将唯关的趣味与颓废的情绪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日本人的“风流”观。本文试图就佐藤春夫的《“风流”论》进行阐述,并结合他的论述具体解析“风流”一词在日本文学、美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