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密切关注房价持续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大,因此研究房价持续上涨对产业结构与调整的影响就成为必然。房价持续上涨存在着一种“驱赶效应”:房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利润引诱,其他产业的货币资金被“驱赶”流向房地产,而正是这种“驱赶效应”,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逾九成城市房价持续上涨,有的涨幅超过了10%消息既出,各方关注。孰知今年2月,国家出台新一轮房市调控新政"国五条",虽不说立竿见影,但房价不降反升,多少有些让人意外舆论不禁担心:层层加码的楼市调控,  相似文献   

3.
政策回音壁     
本刊上期政策解说以《“国六条”吹响新一轮调控号角》,就国务院六条措施调控楼市展开深度解说,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业界的关注。随着“国六条”细则6月1日全面发力,“国六条”对房价调控的效果初显。新一轮房价调控,关键在地方政府就宏观调控的关键词“政府责任”,银河证券首  相似文献   

4.
中国楼市又在充满争议中走过了一年。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楼市运行从2007年年初的惯性上涨,到年中的房价“井喷”,再发展到目前买卖双方的“僵持”  相似文献   

5.
房价是2005年至今全国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词之一,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从2004年末以来,全国房价开始攀升,上涨速度令人吃惊,许多城市的房价增长率超过了10%。呼和浩特市房价也从那时起持续上涨,到2006年上半年,呼和浩特的房价增长速度居于全国70个主要城市的前列,截至4月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持续上涨现象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房地产开发的不同阶段各相关经济主体的博弈行为导致了市场调节失灵,造成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抑制房价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房价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刘晓伟 《前沿》2007,(1):177-178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就持续不断高涨,特别是近两年,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普遍上涨的同时,房地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秩序良好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使其在房地产“升温”问题上更好的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是我国构建公共服务性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苹 《人大论坛》2008,(9):24-25
法律是构建住房制度尤其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由于我国“住宅法”缺位,保障性住房并非法律规定的政府责任,对地方政府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往往成为应景之作,远远无法满足保障需求。随着房价持续上涨,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住宅法”立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韩晶 《观察与思考》2007,(13):58-58
<正>若要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确需要在供给上做文章,而香港租房制度给我们的启示则是政府大包大揽加开放监督。在短暂沉寂之后,房价普遍上涨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国家统计局6月14日披露。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1.0%。此次涨幅创出自2005年12月以来18个月的新高。有关主管部门倾向于认定,5月份全国性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是正常的、市场化的供不应求结果,而是“捂盘惜售”、“违规认购”、“内部及高管违规炒作”等“非市场、非正常”行为,导致市场交易的失控。  相似文献   

10.
唐捷 《思想工作》2005,(10):26-28
进入2004年,房价一路走高。过多的增速引起了政府高层的关注,2005年初以来,相关政策频频出台。3月17日央行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月26日“国八条”出台,国务院下发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4月27日,“国八点”又现;5月11日。七部委出台稳定房价新政策;5月27日,建设部出台稳定房价6项时间表;8月15日,央行出台《2004年中国房产金融报告》。建议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国土资源部也发布了《2005年第一季度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2005年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必然会作为一个样板写入改革开放史,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情为民所系”的执政宗旨的体现。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由经济现象上升到政治高度。那么,国家宏观调控能否规避房价的过快上涨呢?内蒙古地区的房价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了房价平稳的重要性。同是欧洲国家.英国、西班牙等国的房价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有较大幅度上涨,危机后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随着美国急剧下滑。相比之下,被赞为“房价十年不涨”的德国,则继续保持着平稳的态势(3月19日《报刊文摘》)。其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2.
曹建海 《现代领导》2008,(10):12-12
目前,住房降价已经从年初深圳、广州等域市向全国蔓延.最近的市场显现出“量价齐缩”的局面。在全国范围,2004年以来房价持续上涨的局面一去不复退,取而代之的是,房价泡沫的破裂和房地产业的调整,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扭转这个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领导》2007,(9):16-16
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今年5月以来,北海、兰州等中西部省区市房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重庆市6月份,14天内商品房均价上涨7.8%。房价为何“葫芦没按下又起了瓢”?究竟谁是助推新一轮房价疯涨的幕后“推手”?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房价持续较快上涨,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几个月来,国家和地方采取了多项措施抑制房价,但争论仍然很多。房价上涨利弊几何一方面,房价过快上涨是有害的。首先,它改变人们的消费预期,挤压居民对非住宅商品的消费,导致非房地产经济部门增长乏力。其次,在储蓄和其他投资方式收益不大的情况下,房价过快上涨将助长投机心理,时事报告38吸引大量现金集中于房地产部门,导致全社会金融风险增加。第三,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第四,加剧购房困难者和富裕阶层之间的矛盾,破坏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持续、适度上涨是正常的房价中长期…  相似文献   

15.
日历已翻过了2013年,中央的房价调控政策“式微”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方面统计和媒体披露,2013年一线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房价同比上涨20%,全国26个城市房价上涨幅度均超过10%,69个城市的房价也呈上升趋势.就连一线城市的郊区也走出了房价的“洼地”,拉出了一条美丽的“阳线”。  相似文献   

16.
杨叶秀 《创造》2008,(7):110-111
在2007年里,给购房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一路快领跑”的房价,人们的收入、存款增长速度和房价的涨势相比显得太慢,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已无力承受高涨的房价。房价作为民生热点引起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对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来抑制不合理的房屋需求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17.
8月19日中国央行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又引起人们对房产市场新一轮的关注。时下中国“自建房运动”、“不买房运动”此起彼伏,痛斥高价房、抨击房产暴力、断言地产泡沫、预言房价涨跌等各种尖锐的语言不绝于耳,一方质疑“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言过其实,一方指出“居住必买房是危险导向”,这真应了那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底该不该买房,大家谁也看不清楚了。自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将公房出售,使巨额存量资产得以释放,随后,商品房的概念闪亮登场。伴随着一个个新建小区的竣工入住,一座座豪华公寓的纷纷亮相,人们买私房、住大房的脚步迅速迈出。但是,与房地产业令人惊叹的迅猛发展速度相比,更让人惊诧不已的则是近一两年房价的迅速飙升。今年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会议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会议强调,进一步搞好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要坚持落实和完善政策,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加强法治,规范秩序;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国六条”出台,房地产又掀云雨,各路风云人物浪头博弈……“国六条”真能使天下寒士尽欢颜?一时间围绕房地产的讨论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8.
《上海支部生活》2012,(4):47-4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提法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正从最初的“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转向“房价合理回归”,也就是说,“降价”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明确。  相似文献   

19.
初现曙光 自2010年4月“国10条”出台后,国家2011年仍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其中重头戏是2011年1月27日“新8条”出台和实施,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政策是要求各地确定房价增长调控目标和限购措施。由于持续坚持,房市调控的效果在2011年第三季度以后初现曙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人大月刊》2011,(5):45-45
近年来,“弱势心态”有蔓延之势。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