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选择外来少年犯适用缓刑后返回原籍的最佳方式问题 目前,我们对适用缓刑的外籍少年犯,主要采取“接”、“放”、“送”这三种方式,力求使外来缓刑少年犯在宣判后,能及时返回原籍、接受当地帮教组织的考察及家长的管教,但这三种方式均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第32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分。对外来少年犯究竟如何适用免刑,这也是当前审判实践中需要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少年犯适用缓刑的条件及其监督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对缓刑制度的规定对少年犯和成年犯同样适用的。众所周知,少年犯的身心特点与成年犯有很大不同,将同样规定适用于两者势必不利于对少年犯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本文从少年犯对外界表现出比成年人更大的依赖性的身心特点出发,主张应扩大少年犯适用缓刑的条件,并在对适用缓刑少年犯的监督机制的完善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是确立判前考察制度、丰富缓刑措施和设立专门的缓刑机构。  相似文献   

4.
一、少年犯缓刑保证金制度的重新提出几年前,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中,一些地方法院,从完善我国少年缓刑制度和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根本目的出发,进行了少年缓刑保证金制度的探索,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缴纳缓刑保证金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在试行过程中,没有统一完备的制度规范,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法院将适用缓刑保证金的范围扩大,个别法院似有“乱收费”之嫌,等等,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最高人民法院遂于1993年下半年明令停止试行.然而,缓刑保证金制度的试行客观上是对现行缓刑制度执行的重要补充,试行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其不完善之处也可改进,两年的思索后,笔者感到,现在有必要将这一有争议的问题重新提出,再次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浅谈缓刑的扩大适用与少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犯一般是指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未成年人,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加之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少年犯罪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因此具有严厉性和剥夺性的刑事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消极的地位,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适用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规范,只是在刑法中比照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刑罚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自由刑及财产刑,少年本身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但在处以刑罚过程中却并未加以区别对待,结果出现了少年犯再犯罪率高居不下以及财产刑难以执行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扩大对少年犯缓刑的适用范围,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少年犯矫治制度已经成为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犯缓刑适用偏差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上无论在立法、司法解释还是在司法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既与立法、司法解释的精神不符,也违反了国际公约的规定,还反映了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应该采取多种途径避免这一偏差。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19,(25):239-240
笔者以近些年来缓刑适用情况为研究视角,在缓刑制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的现状。从统计的数据分析,缓刑适用存在总量大、分布广泛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缓刑适用裁判标准不统一、地区适用差异明显等不足。针对不足,笔者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提出建立典型案例、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加强司法适用等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增加,外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正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治安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外来人口增加是城市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长期存在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9.
对于未成年犯罪人而言,缓刑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缓刑适用的条件比较模糊,而且规定相对过严,致使未成年犯罪人缓刑适用的比率较低,未成年人的权益尚未得到充分的保护。为更好的体现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完善未成年人缓刑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的缓刑适用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缓刑适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了解特殊情况减轻处罚的适用范围,分析缓刑的适用范围,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李竞 《法制博览》2022,(5):121-123
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刑罚制度,缓刑这一制度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则有利于改造罪犯、减少关押人数、维护社会稳定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制度越来越完善,缓刑作为一种执行刑罚的方式,理应朝着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的缓刑制度的引入比西方国家晚一些,系统的理论和完备的立法支持也相对缺乏,因此在缓刑适用的法律理论规定和执行实践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和弊端。例如:缓刑适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适用缓刑在体现个别化原则、差异化、特殊群体身心的特殊性等方面依据不明确,在缓刑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有缓刑适用的标准不明确、各地区缓刑适用差距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缓刑适用的条件、不同群体的适用缓刑等进行探索,提出一些意见和改革办法,以期促成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的规范化理解,实际中精准化适用缓刑,在客观与主观方面能够作出"精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下监区工作的时候.有一名服刑人员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他单薄的身体、黝黑的皮肤.一双毫无生气的眼睛会楞楞地盯着某个事物看长久时间,每次在劳作区点名点到他,他只稚幼而羞赧的低声答“到”.每天的劳动他也是埋头苦做.不声不响,而每次做服刑人员记分考核的时候.他的名字总会出现在受奖分人员的前列。他叫陈润明.1987年5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楼村.在随后的工作和交往中.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对少年犯罪,则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流动涉罪未成年人在司法处遇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监护条件或配套措施,导致该群体适用缓刑的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司法机关适用实刑,不利于户籍未成年人与非户籍未成年人的平等处遇。通过分析S市A区法院对流动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后出现的困境,揭示出相关案件审理过程中作为量刑重要参照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审前调查评估报告的重大缺陷,并结合司法实践给出明确社会调查的责任主体等完善调查报告的措施、建立跨省区交流平台,以及明确居住地定义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缓刑的发展及我国缓刑监督制度的改革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王海林 《法制博览》2015,(5):109-110
刑罚轻缓化已经成为世界刑事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缓刑的广泛适用,恰恰是刑罚轻缓化的主要表现。本文通过对缓刑在青海省中级人民法院的具体实践的研究,发现在推行缓刑时存诸多问题。本文试从规范缓刑适用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达到促进缓刑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法院系统监狱接管小组接管了国民党河北省第三监狱及天津地方法院看守所,成立了天津市监狱。当时,天津市监狱共收容、收押了无家可归又染有盗窃恶习、经教育不改的社会流浪儿300人左右,其中多数属于小偷小摸或小乞丐,年龄在9——16岁之间。  相似文献   

19.
周某犯故意伤害罪,本应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法庭念及其仅17岁,并且对自己的罪行有深刻认识,其父母又积极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故连云港市新浦区人民法院于1999年9月14日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三年。但在缓刑期间内,周某却又因吸毒、夜不归宿、脱离监管等违法违规现象,不久前被原审法院重新收监。目睹一个少年犯从失去自由到恢复自由再到失去自由,从走向新岸到二度陷入泥淖的全部过程,作为这一案件的主审法官,笔者的心头久久难以平静...... ──题 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听证条件比较模糊,致使法院缓刑适用中随意性较大,不可避免不符合缓刑条件的人被判处了缓刑,也不可避免被判缓刑的人重新犯罪,因此有必要在判缓刑之前进行听证。本文从我国缓刑听证制度现状调查入手,分析缓刑听证的利弊,对缓刑听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设计出“缓刑听证的程序,以便在审判实践中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