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即"礼法合一"。而在"礼法合流"中,礼和法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以礼为主","以礼统法"。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以礼统法"现象,阐述其发展,剖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趋干成熟的历史时期,其法制的发达、法律制度的完备,对后世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大量唐代史料为叙述基础,探讨唐代狱政思想产生之大体渊源,综述唐代监狱维礼护法,礼刑结合;慎枉刑狱,缓刑议狱;宽严相济,德主刑辅的狱政思想,以及其在监狱管理中的宏观地位与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了唐代监狱制度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礼刑并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出礼入法,刑匡一统。中国古代法制史,实际上是贯穿着以礼刑为中心的历史。独立的刑法史与其他科学的历史一样,是研究该科学产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历史,一般都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1.结构。是就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层建筑的演化,还是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来写。2.如何运用、取舍和解读史料。由于年  相似文献   

4.
李玉福 《法学论坛》2004,19(4):21-28
礼与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本文从礼刑互动交融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礼刑结合过程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礼刑结合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礼刑结合的实质是反映封建等级特权政治关系和封建宗法血缘家族关系的等级性社会秩序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法哲学可以概括为二元规范论。孔子分述的二元规范分别是仁与礼。仁与礼都是需要遵循的规范。其中,仁是高级规范,相当于自然法;礼是普通规范,相当于实在法。仁是礼的灵魂与价值准则,礼是仁的躯壳与表达方式。仁为体,礼为用,仁与礼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用系统。作为高级规范的仁与作为普通规范的礼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代表了孔子安顿人世生活的法理构想。二元规范论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对中国法哲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礼就是指一系列的外在礼仪规范.礼仪内在地包含了礼义和礼具,礼义和礼具正是通过礼仪才发挥了其沟通神人、规范行为、彰显尊卑亲疏男女长幼秩序的功能.礼与官制、法律等可能曾经有过共同的起源,在后世也存在某些相互的影响,但这都不能成为礼包含官制、法律等的证据.礼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根本法,它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甚至不完全具备法律的特征.如果以其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由,遂认定其为根本法,则无异于将所有法律都上升为根本法,因为它们也都是以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并且体现和服务于这种价值观的.在成文法时代,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如果违反了,可能会招致刑法的制裁,也可能不会,甚至有时行为合乎礼的要求,也会招致制裁,其判断的标准关键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同时违反了律、令、格、式等法律规范,如果违反了,就会出礼入刑,或合礼入刑,受到法律的制裁,否则即使出礼,也常常不会入刑.在一个礼、法等规范形式已有明确分化的成文法时代,用描述传说中的西周社会的出礼入刑来概括后世的礼法关系,并不完全符合礼和法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7.
曾彬彬 《法制与社会》2010,(21):245-245
法强礼弱,导致人心怀恶念,且贬礼捧法之徒,更另人们对礼的认识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本文指出时代在变,制度在变,思想也在变,但变化是必须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否定历史,否定礼的地位作用,就是否定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比较法研究》2011,(4):132-143
<正>一、引言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入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留物"依然存在。流行于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丧礼,就属于礼的"历史遗留物"——而且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有规范意义的"历史遗留物"。  相似文献   

9.
期货欺诈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探究吴礼洪近年来,期货业在我国有了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期货交易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行业,历史很短,法律法规滞后,管理经验不足,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尤以期货欺诈行为突出,引发了大量期货纠纷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数千年从未中断其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在世界法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法律传统的灵魂。在以礼治国的背景下,中国古代传统法具有礼法融合,以礼为本等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 ,以“礼法合流”、“以礼统法”为特征 ,经历了“礼法对峙”———“礼法合流”———“以礼统法”之漫长的文化流变。本文试图从展示中国法律思想特色之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入手 ,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思想传统 ,从而为现代法治及其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礼"文化承载着儒家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卷可在书本上的"礼学"思想影响着现实的制度的建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而"乡土社会"秩序同样深受"礼"文化的影响,本文指出这种涌向是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通过"礼仪"、"礼俗"的途径来约束与规范这一熟人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中秋 《法学》2005,(5):45-53
家礼是传统中国的修身治家之具,国法是治国定天下之具。家礼与国法的构成,揭示出其同源、并行的时间关系,异体、同构、通质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其各自、相互和共生的功能关系。家礼和国法的存在与运作遵循着自然—秩序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和人的文化原理,而一以贯之者乃中华文化“和谐”之道。家礼与国法藉此所蕴含的自身和谐、社会秩序构成和谐、与自然─社会─文化系统相和谐的创制理念,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在人类自身和与自然关系紧张的今天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制历史中礼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历史始终受着礼制的支配和影响,是一部礼法结合的历史。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法制历史中的礼法关系:(1)礼的概念,从礼法混乱到礼法结合;(2)礼治与法治不是水火不容,儒家并非无视法的作用,而法家也不否定礼制,礼治与法治后来渐趋合一;(3)礼对法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礼是立法的根据,礼制规范被移植为法律,礼制是适用法律的原则;(4)中国古代的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总的政策纲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首次科学的解释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民族间的交往得以发展,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法治道路坎坷还是得走下去,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服务,虽然传统文化中的"尚礼""权力至上"观念与现代法治水火容,但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利用的因子。应做好"扬弃"与"取舍",警惕负面因素对现代法治的滋扰。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说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关注社会的核心是人,其对社会、对人的关注集中反映在对政治的倾斜上,它一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儒家学说由"仁"和"礼"两大部分组成,"仁"是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和工具,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儒家学说当今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融洽和睦,建立和谐中国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钧  卢亮 《法制与社会》2010,(27):167-167
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有着复合依赖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国际政治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法,而国际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相对被动的。国际法从理论发展上影响着国际政治,而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导致国际法形成、发展。国际法规范国家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际政治秩序。本文指出通过国际法解决我国政治问题是很有效力的。  相似文献   

20.
李露 《河北法学》2012,(10):146-15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