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 ,公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与公民发展本质上是互为前提与基础的。道德与法律不仅是对人的规范与治理 ,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公民发展的需要 ,有道德与守法律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生存发展方式。教育是一切文化与文明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接受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 ,以使公民成为道德自愿与守法自觉相统一的主体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法的相关概念主要有 :社会保障法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概念 ,两者是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法学与社会保障学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 ,社会保障法学是社会保障学与法学的交集 ;社会保障法学属于研究社会保障的学科之一。广义社会保障与狭义社会福利的关系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 ,与广义社会福利是同义词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是交叉概念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是以社会问题为对象的并列概念。  相似文献   

3.
陈平  兰旸 《桂海论丛》2014,(5):62-65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民生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民生的解决是改革攻坚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权力与文化权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关键动力。民生问题的政治价值关系到改革正当性与社会稳定,是当前改革攻坚期与深水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屋宇建筑中,窗户与门面同等重要。构成门窗的重要部件是窗格与窗花。窗格的功能是采光与通风,窗花的功能是美化与装饰。窗格与窗花两者融为一体,既有满足生活家居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功能。窗被工匠最大限度地艺术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18,(2):88-94
党性修养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与自觉体现。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本质属性的内化,是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它关系到党的队伍的纯洁性与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性质与前途。党性修养必须从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实践品格诸层面养成:领会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性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与捍卫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性修养的精神旗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性修养的实践品格;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性修养的有力武器。党性修养各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活动之于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更是课程育人与课程发展的本质使然,是学习者存在与生长的基本样态和重要路径。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共在、交往与互构的过程,而课堂活动则是这一过程最为重要的实践形式,也是实现课程展开与再发展,实现教师、学生课程身份确认与重构的主要场域。  相似文献   

7.
李俊兰 《人民论坛》2015,(8):195-197
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三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思想压抑是思想上的不自由状态,思想解放则是思想上自由状态的回归,它们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体。从我国历史上看,古代社会的思想压抑与思想解放是围绕着法家与儒家思想的博弈展开的,近代社会的思想压抑与思想解放是围绕着中国与西方的博弈展开的,现代社会的思想压抑与思想解放是围绕着固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博弈展开的。保持思想压抑与思想解放的动态平衡,关键是确立"思想压抑是思想解放的总闸门、思想压抑的力度影响思想解放的程度、适度的思想压抑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机制、不受丝毫压抑的思想解放可能会走向反面"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风险管理的项层设计与应用创新,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风险的全面识别与科学预警机制,二是风险责任明晰与立体联动体系,三是风险的系统排查与动态防治,四是风险文化培育与全民共治。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本然状态是一种审美状态,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庄子》明确肯定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与物为春"是对这种审美状态和本真世界的概括,提出了真人"与物为春",真人是自然本性得到保全的人和真实的人,他是人的本然状态或本来面目,超越了实用和认知的束缚,因而能够揭示物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物是自在自足的自然物,而不仅仅是人欲求和认知的对象。与物为春即真人与物共生,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1.
试论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霞  张艳慧 《前沿》2002,(4):47-50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对改进德育课教学 ,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一是道德与法律具有同质性 ;二是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 ;三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生成和转化。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后,他们将面临与原有城市居民的融合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去研究融洽、从实践上去推进融合,因为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消除二元结构的需要,是城市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书 《理论月刊》2005,(12):38-40
国家与社会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的实体。国家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与社会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贯穿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与演变的全过程。未来的国家将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未来“自由民联合体”社会中将不再有国家而只有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任芳 《传承》2009,(2):48-49
和谐是一种矛盾,主要体现为个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则是个人与自身和谐的体现。和谐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人在这里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和谐反映的是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和谐的事物符合人的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与应用创新,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风险的全面识别与科学预警机制,二是风险责任明晰与立体联动体系,三是风险的系统排查与动态防治,四是风险文化培育与全民共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实践观被公认为是科学实践观。科学实践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意蕴包含四个方面:实践是人与动物的异质点,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的关联点,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合点,实践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8.
核能危机是现代性的副产品与负面效应。从风险社会视域反思核能危机,是对科技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但不能否定核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核能安全与公众对风险的接受性、技术进步和政治治理密切相关。责任是核能伦理的关键维度,正当、安全与平等是构建核能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斌  王满荣 《求索》2006,(8):59-62,44
冲突与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融突共生,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动力。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冲突与和谐的融突中螺旋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的普遍存在形式。化解冲突,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努力建立和正确认识冲突与和谐的转化机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礼忠 《传承》2010,(18):126-127
治国方式多种多样,法治是治国方略之一,其本质特征是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现代法治的主体仍是人,是民治与官治的统一、治官与治民的统一、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建设法治国家应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