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连贯是语篇表达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语篇连贯表达的因素很多,语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语境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语境、语言语境和交流语境。只有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对语篇连贯表达的影响,才能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2.
商务口译是国际商务活动中最常见的语际传播行为,其生活形式的模态赋予其特殊的语境体系。本文对商务口译语境特征的哲学意义及其语际传播过程的语境化特征两大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商务口译语境的动态性、时问的封闭性、空间的开放性、蕴涵的复杂性、知识的无限性,这为商务口译的译语推理提供了充分依据,也对其实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篇赖以生成的环境,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语境是影响语篇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语境在语篇解读中具有解释、制约的功能,具有补充、生成功能,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重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篇翻译与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对两种语言的特征了如指掌外,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语境进行分析,根据语篇所处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在语篇层次上内容的重现和交际功能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言,语境很重要。文中采用韩礼德的语境观来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即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语境缺失的问题,旨在探索更有效的英语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经贸英语专业语篇教学模式,并分析了语境理论在语篇教学模式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从情景语境、语言语境以及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中提高经贸专业学生语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实质是一个思考、理解和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除语言因素外,阅读还受到其他内在的隐性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一既是语境,即言语环境,对阅读理解的成效起着不可估量的制约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语境因素在阅读中的作用,以便在此过程中学会构建语境,实现语境化,在语境的提示下正确领会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英语指示语是说话人选择和利用各类指示语,通过不同语言结构营造语境而产生含义,达到交际目的的重要手段。英语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和篇章指示语。文章旨在通过对篇章指示语的介绍,探讨从语用角度及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上如何更好理解指示语。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被体现,教师应在教学中避免只重词语形式和意义的孤立讲解、忽略其使用语境以及无暇顾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的教授方式。通过创设真实语境,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将根据语境理论结合英语教学探讨语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教学多方面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理解词汇的语境意义及习语或短语的真实含义,注重语能培养,丰富背景知识,拓展总的前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歌德这个“世界文学”的肇始者并没有对“世界文学”进行界定,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对“世界文学”的具体内涵做出说明,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关于“世界文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主张。在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分别都需要重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陈伟 《理论前沿》2006,(8):13-14
“青春创业行动”是一项以激励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文章对“青春创业行动”的“四轮马车”模式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公安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对现行法律逻辑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增加一部分数理逻辑知识,把"范式"纳入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都不是刑事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论”与“法律真实论”之争是关于诉讼认识的观念之争 ,而不是关于刑事证明的标准之争。两者虽然在表面上就刑事证明标准展开了争论 ,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学界将两者之争视为刑事证明标准之争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错误概括以及对证明标准的主观性的忽视甚至否定 ,是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涉及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解读“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分析及其泛化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公共利益这个公法中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内涵的解读,学术界众说纷纭。然而,公共利益概念在公法学界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们难以忽视对它的关注。文章即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出发,重点关注对其内涵的分析以及泛化防范原则的探讨。文章指出,当我们试图探索确定公共利益内涵时,不能仅从抽象的角度来考察公共利益,而必须把各种不同的利益予以特定化时才能确定。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防止因公共利益的泛化而给个人利益造成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