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性差别:青年马克思是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域中来理解人的,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域,强涠的是对人进行现实的、历史性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磊 《前沿》2010,(21):59-63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探索与开发滥觞于先秦多元人性的创构与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思潮。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性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是中国当代人性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对人性的传统追问,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理论支撑:当代人性论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内容言简意赅,结构严密。人性论、实践观、哲学观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要表达的三个主要领域。正确的实践观是建构科学人性论的基础,科学人性论是确立正确的实践观的前提,在实践观和人性论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崭新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新哲学观。中国当前的社会治理应以科学的人性论、实践观、哲学观为指导,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批驳了费尔巴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一)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立足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的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他把自然界和人当作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但他所说的人却是抽象的人,不是“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于黑格尔理念哲学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哲学这样一个至高点上,因而,它是马克思在这个至高点上向人类学方向的进一步开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来表达马克思确定的哲学新思想。它既通过上述三个词的互释而呈现出这种哲学新思想,又通过对三个词不同方面的强调而表达出了人的人类学特质。在这一意义上说,人就是以人的人类学特质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周围世界的。因而,马克思是在这种人类学特质的根基上,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人类学世界观、人类学活动论、人类学实践论、人类学辩证法等,并据此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这就充分表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本有的人类学哲学特质。而这种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对迎接人类学时代的来临,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良 《求索》2012,(11):145-147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一个从康德、费希特人学开始,历经黑格尔人学,费尔巴哈人本学,在现实前提中探索人学到形成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中,"现实的人"是其逻辑起点、"人类解放"是其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创立了以生产劳动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实践论 ,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学本质 ,给社会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和尊重。由此 ,他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解决了人类实践和人类意识的关系问题 ,把握住了社会实践的客观进程 ,说明了“人”的实践本质。在这样的意义上 ,他的新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史观说成是物质本体论的推广 ,或者借口不赞同这种“推广”说而抹煞马克思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 ,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错释  相似文献   

9.
李燕  朱小鹏 《前沿》2007,(6):217-219
任何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以特定的人性论为基础,不同的人性论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先秦人性论的基本形态以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考察了其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鸿 《传承》2012,(11):55-57,73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人类至今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孔子和苏格拉底同处于轴心时代,分别是东西方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的人,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人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大启迪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产生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也必然把人的问题置于逻辑优先地位,蕴含着精辟的人学观。军队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也可归结为改进武器装备、优化编制体制和提高人员素质。因此,系统地研究和把握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中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仰海峰 《长白学刊》2001,42(1):59-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原点。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基于"自我意识"的"抽象的人"的观念,初步确立起了一种堪称其唯物史观之人学基础的"现实的人"的观念,并据此对"人类解放"问题作出了初步但意义深远的阐述。在风流激荡的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要正确把握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矛盾的内在本质、深层根源和解决之道,说到底需要一种科学的人学观念作指导。因此,今天重温这本经典,重回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原点,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高远。  相似文献   

14.
人学逻辑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史的一条隐性线索。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本质"问题在该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先后对人的本质给出过不同定义,其中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现实本质"定义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人的本质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终极向度,"现实本质"定义的生存论解释不能代替本体论追问,而本体论追问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二重性,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定义之多维性、多元性、多义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人学 ,不能归结为人学 ,但必须包含人学。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2 1世纪的重要生长点 ,因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拓展对人的研究。唯物史观只是对社会的研究 ,为了强调社会自身矛盾和规律的作用 ,不可能对人作深入的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占领人学阵地。资产阶级一直把“人”抓在手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人、研究人 ,占领人学阵地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塑造人、研究人。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向前  彭运石 《求索》2013,(6):88-91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尽管心理学无法证明核心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自由意志的概念: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理治疗实践需要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最重要的是。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自由意志——承认“自由意志”.并将此作为现代中国人性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成为现代中国哲学人性论区别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水岭。但在此过程中,自由意志心理学面临诸多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因此,本文对自由意志心理学困境及其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中国人性论提供另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普遍人性论的建构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人性的多样潜能和普遍的自利追求是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古今中外对人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使人性论思想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梳理、整理、反思和类型化不同人性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对于认识人性论思想提出、发展及其本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