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沈军 《前沿》2009,(12):191-194
本文立足于解读鲍德里亚关于拟像的三个层级和形象的四个阶段并对应手工模仿技术下的形像、机械复制技术下的影像、数字仿拟技术下的拟像,在宏观上把握拟像的行进过程,通过对不同图像范式的描述分析认为从形像到影像再到拟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觉图像的不断拟像化以及视觉审美的后现代转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邓祯 《学习与实践》2022,(9):129-135
超写实虚拟人是高度类人化的数字仿真人,它借助社交媒体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造出拟像奇观,成为行动者网络中的信息生产者、情感劳动中的社交对象和人机互动中的技术集成者。超写实虚拟人作为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媒介,通过补偿受众缺憾、帮助受众构建认同以及开展集体表演来实现价值与意义。超写实虚拟人的媒介实践可能改变大众的认知模式、交往习惯和生活结构,因此需要警惕其建构的主体数字生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4.
钟一彪 《青年探索》2007,(5):68-69,73
情感消费可分为"因情感的消费"和"为情感的消费"。我国青少年的情感消费是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遭遇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消费主义热潮的双重夹击,并受现代广告和媒体的双重塑造。情感消费的结构状况表明,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在注入大量物质因素的情况下仍倚重传统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当香港青年服务机构、民间团体都出现“青年荒”,大学学生组织正连连“缺庄”的时候,为何“好戏量”仍能成为逆市奇葩,有能耐吸引到一些年轻人支持?我们应如何讨论好戏量剧团作为青年文化现象?它对青年参与究竞有什么启示?以好戏量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例子,阐明“感觉结构”下的青年参与:所有躁动、飘忽、莫名、亢奋,都是纠结在理性与情感之中——情感翻出理性,理性折迭情感。于参与好戏量的年轻人而言,情感结构是他们的认知地图,也是情感图块,并以此来成长、学习、逃逸、抵抗下去。  相似文献   

6.
电商直播消费日渐成为青年网络消费的重要形式,但是这种消费往往带有从众性和冲动性等非理性消费的特点。本文以空间生产为分析视角,认为“电商直播间”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生产空间,青年网络消费行为嵌入这一空间场景中,并受其规训和形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沉浸式消费”的概念,认为电商直播的空间可见性、时间性和社交性为青年网络消费营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连接所有直播商品为媒介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无所不在的消费场景,这一场景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涉入,并通过粉丝社群营造出一个基于消费的情感联盟,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融入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访谈研究将受访者的新媒体情感划分为热恋、依赖、平淡、无奈、厌恶五个类型,认为对新媒体功能的体验促使青年形成相应的情感,青年对新媒体的情感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改变,并进一步指出,青年新媒体情感是存在着差异的,是错综复杂的,是由新媒体与青年的关系决定的,是发展变化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生存方式,了解和掌握青年新媒体情感,才能够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服务和引导青年。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宗教图符的仿拟设计是对少数民族宗教图像语境的仿造应用,本文特地将其与少数民族元素符号设计相互区别,指出少数民族宗教图符的仿拟设计并不是对民族符号的简单借用。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情感消费的转变,青年通过使用人工智能伴侣自主生成亲密关系,重塑了亲密关系的边界。本研究通过考察青年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互动体验尝试理解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的建构逻辑与现实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使用人工智能伴侣的目的包括生成情感代餐、关系克隆和生成原生伴侣;在共享和独享两种情境中,青年通过训练智能体、调整预期和转换角色等策略主动控制与人工智能伴侣的亲密程度,最终形成了与智能体退出互动、间断互动和持续互动三种结果。文章最后讨论了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实践与现实关系的互构过程,分析自主生成式亲密关系带来的影响与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谭焱良 《求索》2014,(2):114-118
深入挖掘互惠因素对体育消费的激励机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基于互惠理论和承诺信任理论,提出了以承诺和信任为中介的体育消费互惠激励模型,并构建嵌套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调查问卷数据对互惠与体育消费参与意向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惠与体育消费参与存在正相关关系,互惠会带来个人的体育消费行动意向;承诺作为互惠对体育消费参与意向的中介变量,对体育消费参与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承诺的三个维度中情感承诺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信任对体育消费参与意向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交流》2007,(5):42-42
美国一位亿万富豪约翰最近在他的生日派对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始于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来自他的妻子,是一本关于他的自传。捧着这本自传,他无法不深受触动:“那都是关于你的生活,而且都是由那些爱你的人所讲述的。你还能想到其他什么比这更个人的东西吗?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社会空间,身体“在场”是情感联结的关键,身体“缺场”会引发青年群体情感断裂、情感缺失、情感障碍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情感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身体通过技术延伸,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在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进行情感转移,获得情感补偿,产生情感慰藉,但也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持续孤独、自我迷失的“后遗症”。元宇宙空间是虚拟现实混合空间,化身“沉浸式在场”成为新的生存方式,为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化解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元宇宙中,通过虚拟化身主体实现情感延续、通过主体在场建立情感联结、通过主体预演进行情感适应。青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消解情感危机,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是青年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青年适应日趋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中国社会,结婚是大多数婚姻适龄青年都要面临的任务,而婚房已经成为青年成家的必需品。近年来,结婚买房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个体不断追求独立的私人空间,家庭代际关系变化,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适婚城市青年对于婚姻住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魏银 《青年探索》2012,(5):79-84
近两年,国内出现了一个“以租为乐,不求拥有,但求享用”的都市青年群体——“哈租族”。笔者将研究视角锁定在“租生活”的行为主体“哈租族”上,从青年群体和青年消费文化的视角出发,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得出:物价高涨、青年创新能力强、网络等租赁渠道畅通是“哈租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了“哈租”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直播与粉丝经济时代,涌现出以网络主播为代表的直播带货主播群体。以网络主播及其粉丝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之间的情感劳动过程发现:首先,带货主播及其粉丝卷入“情感递偿”的循环过程中,即资本参与下的“情绪—情感”劳动循环过程。“情绪—情感”劳动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场内到场外的连续过程。其次,粉丝的情感劳动规训过程可以概括为“情感迁移”现象,即情感的界面化、神交化和(男性情感劳动的社会性别)认同化。最后,在“情绪—情感”劳动循环过程,主播出现“情感反哺”行为,这是一种跳脱资本逻辑的行动,即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状态的同时,回归情感体验的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生存人”状态,从而使一部分情感资源跳脱出“资本—情绪劳动—情感劳动—资本”的“情感递偿”循环过程,展现出线上情感劳动的另类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与父辈祖辈们相比,当代乡村青年的乡土情感呈现出了明显淡薄化现象.这种淡薄化根源于乡土情感赖以存在的以土地自由流转制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基础、以礼俗社会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基础、以城乡社会间自然区分为核心的社会自由基础、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基础等四大社会基础的改变或丧失.乡村青年乡土情感淡薄化现象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省1192名职业青年进行的一项情绪情感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青年的国家自豪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强烈,不合理、不满意、愤怒等因收入和社会环境引起的负面情绪体验广泛存在,且职业青年的情绪情感体验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社会管理和青年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往研究对农民工消费多现象描述、少机制分析以及同一化、 刻板化的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嵌入在日常实践中的弱合法性机制对青年女性农民工群体实现细分.对北京地区多个女工的访谈发现,在合法性的趋同机制作用下,女工会出现趋向城市消费习惯的偏好,但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程度却由于其生活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女工采取不同的消费策略,消费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