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成  徐冉 《中国青年研究》2023,(4):104-110+103
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青年学生群体的“反向考研”在与“躺平”的网络共振中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素材和参与式观察证据,本文构建了“理性选择-客观约束”的分析框架,由两个维度的解释变量交叠形成四种“反向考研”类型:自发型、回应型、战略型和内耗型。研究发现,“反向考研”现象的生成根源在于稀缺资源的超载竞争与集成改革的内生驱动、用人单位的隐形门槛与“双非”院校的内涵发展、身份迷信的悄然退潮与个体意义的高调回归。客观认识“反向考研”现象,需要进一步推动“青年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从完善政策措施上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吴宗友  丁京 《中国青年研究》2024,(3):95-103+111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兴起“引才大战”,相较于大城市人才集聚带来的内卷化,许多青年博士开始选择下沉中小城市“反向择业”。通过对W市“紫云英”引才活动的深入考察,基于“空间图景-空间行动-生活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由于中小城市区位条件改善与就业环境的营造、青年博士对职业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权衡、将社会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等因素,共同构成其反向择业的空间动力机制。综合来看,青年博士反向择业并非受“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而是一种“在下沉中突围”的理性选择,能够促进区域间高学历人才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博士生培养与教育路径的空间分流、凸显青年博士探寻自主成长空间的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4.
孙瑾 《人民论坛》2023,(23):130-1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反向消费”的热潮下,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乐于以租代买、共享和交换;在意品质生活和性价比,寻找大牌平替与“货比三家”;目的明确,不再囤货,更注重商品的功能价值;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现象是由多因素驱动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态度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个体消费动机的转变。“反向消费”不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革效应。  相似文献   

5.
刘琦 《湖湘论坛》2023,(1):118-128
互联网“内卷”文化的传播经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并在其泛化过程中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具体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长远奋斗目标;对量化表征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对恶性竞争规则的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中获得价值感;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使青年难以认识奋斗的客观规律。为摆脱“内卷”文化的困扰,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需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三重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要破除造成恶性竞争和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其次,要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观;最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单元共同参与,帮助青年提振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词汇,“内卷”意指外部条件约束下的内部精细化、过密化发展及其内部懈怠与消耗,“躺平”意指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消解社会现实困境和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在由科技高效驱动的现代社会,社会劳动也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竞争的特征。“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现代性焦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症候和符号化表意实践,从“内卷”到“躺平”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亚文化建构与流变过程,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向传播和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多元解读引发大众的共鸣。改善社会心理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是优化社会心理结构和规避病态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应合理区分社会消费中的物质主义与正当物质消费的区别,应警惕“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需要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  相似文献   

7.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8.
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认可度高,81.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会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八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引领社会生活方式革新浪潮的创新力量,七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各类思潮侵袭,容易陷入西方理论陷阱”是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选择“网络中泛娱乐化、伪治愈系内容诱发青年非理性情绪”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更是超过七成;在针对“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面临哪些困难”的调查中,有80.25%的受访者选择“面临的压力大,在‘内卷’与‘躺平’中摇摆”;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于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当被问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您有哪些期盼和需求”时,80.45%的受访者选择“关注社会心态变化,缓解青年焦虑问题”,不少受访者期盼在现代化过程中及时“破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掀起的内卷热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古至今,内卷都周期性存在。不过,随着社会变迁,内卷在不同阶层之间发生了阶层的传递,从社会底层逐渐蔓延至社会中上阶层,人们从为争夺生存权而“卷”发展到为争夺发展权而“卷”。这一改变导致中上阶层内部竞争加剧,而底层社会内部竞争缓解,最终阶层之间的总体收入差距有可能趋于减小。内卷是稳态社会的正常现象,并成为社会的一种强筛选机制,遵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改善了内卷失败者的生活处境。适度内卷本身是社会活力的表现,但过度内卷引发的“全民焦虑”却亟待关注。要缓解内卷焦虑,在宏观层面,既要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力求做大增量,又要发展新技术,激活存量潜能;在微观层面,个体要批判性地审视关于内卷化的言论,适度降低个人欲望,在“卷”和“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1.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内卷化”的就业市场中,部分青年的择业行为表现出“向下兼容”的特点。通过对15名活跃于就业市场的不同类型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就业目的和就业能力将青年群体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即迂回求进型、价值追求型、精准匹配型、乐天知命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向下兼容”是青年面对“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变通,政府、学校与社会要在拓展青年职业发展空间、培育积极向上择业观、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供给、强化就业帮扶四个方面着力,以回应青年群体择业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镇青年具有鲜明的“城乡两栖者”身份特征。他们是城乡旅行者,在城乡之间循环迁移,却落脚小城镇,完成生活方式现代化。小镇青年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社会形态以及一家两制的社会机制支持下,完成了“城乡两栖者”的身份塑造。具体而言,他们在城乡生活选择上,具有开放性;在劳作活动中,呈现出创业和务工双向循环的特征;在“两栖”消费实践中,推动了消费的结构化转型。以“人的城镇化”为尺度,“城乡两栖”生活体验和小城镇的生活实践,是小镇青年通往现代生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12,(4):54-54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这位置身在风景名胜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怕与爱的生活,在刘小枫那代人的语境里,意味着选择理想主义、选择受苦和牺牲、选择“用血和泪浸泡出来的文化”。而在当下,能够调慢节奏、不以功利心而是纯然的热爱和敬畏继续生活就是令人敬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以来,“躺平学”持续引发社会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激烈讨论与碰撞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不同的人、不同的出身、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支持者认为,“躺平”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低欲望、低消费,是对无意义“内卷”、不合理工作制度和高房价等的无声反抗;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认为“躺平”就是啃老、不思进取,试图以个人未来的发展和青年应担负的责任等,说服青年人重新“站起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背景下,“AI失业”值得深入研究。“AI失业”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失业,是指人类劳动力被AI取代而导致的失业。仅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层次原因是AI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当前“AI失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替代效应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AI失业”现象或将变得愈加突出。对当代青年而言,应注意AI加剧青年就业竞争、扩大青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青年身心健康等风险。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要有效防范上述风险,应当从加强青年职业规划和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抑制AI替代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以有效应对“AI失业”的风险及挑战。  相似文献   

20.
新消费文化是我国迈向高品质生活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包含了参与性的符号、感性化的价值、兴趣市场的共识。现阶段,新消费文化通过平台机制、关键意见消费者、圈层化聚集,促使Z世代形成玩家型消费态度、游戏化消费认知、激进式消费行为。由此,新消费文化也滋生出一系列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新体验诱发内心剧耗竭、新赛道催生创业高内卷、新领域带来监管新盲区。这亟待相关部门以“立规矩”“树信念”“建联结”等方式予以应对,优化新征程背景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