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de二三事郑福林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村迁往北平,这一天,毛泽东由涿县乘火车到北平清华园,在清华园火车站没有休息,改乘汽车前往颐和园。颐和园本来住着一些和尚和工作人员。毛泽东来颐...  相似文献   

2.
市委书记品剧 第三届上海戏剧节闭幕了,话剧新作《寻找男子汉》、《傻子进行曲》引起了种种议论,一时褒贬不一。特别是由于这两出戏受到了某位领导同志的批评,使作者沙叶新等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消息传到芮杏文那儿,虽然重要的市党代会正在召开,他仍  相似文献   

3.
冒怀谷 《民主》2006,(1):38-39
2005年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六十周年,翻译家傅雷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缅怀故人,使我想起了傅雷与家父冒效鲁的交往片断。1976年一天,我陪父亲在上海看望画家唐云先生后,经过江苏路傅雷故居,面对灰白的墙壁上血红的残阳斑点,衬托出黄昏暗淡的色调,徘徊久之,父亲忽然感觉一丝凉意掠过心头,惘惘凄恻之情油然而生,往事如烟, 飏空而降。晚上父亲向我诉说起这位直谅多闻的诤友。  相似文献   

4.
《各界》2015,(10)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22日,是康克清同志逝世一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本刊特发表康克清秘书叶梅娟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广田 《瞭望》1991,(33)
在鲁迅先生心目中,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人杰是不多的。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猝遭暗杀,鲁迅怀着“无怖于死”的激情写了一首七绝《悼杨铨》,尊之为“健儿”,“为斯民”而哭之,可见鲁迅悲愤之深,也可见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之甚。 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早年求学于上海中国公学,后留学于美国纽约州绮色佳康奈尔大学学机械工  相似文献   

7.
8.
柳和清  王悦阳 《各界》2008,(12):32-33
我(本文作者系影星王丹凤丈夫)第一次见到林风眠先生是在1948年,那是在关良先生的家里.当时林先生虽然已经辞去了国立杭州艺术院院长之职,但仍在杭州艺专任教.如今,回想起几十年来与林风眠先生的相识、相交乃至相知,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9.
本栏叫做“文化人写文化人”。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社会科学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等均可包括进去。于光远是位学者,当然也在“文化人”之列。 于光远若干年来曾写文著书,辟“特异功能”之说。于是,有些本来对他印象不错的人,从此对他也有微词了,说他在这点上缺乏“科学精神”,主要理由是他拒绝观看“特异功能”表演。我对这一批评不大能理解,但我为于光远庆幸,被一切人称颂岂不是一件倒楣的  相似文献   

10.
梁东元 《各界》2010,(2):21-22
1958年初的一天晚上,钱学森来到北太平庄12号楼张劲夫家里,郑重提出了入党的要求。随后,在杜润生和杨刚毅两位老党员介绍之下,科学院党组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钱学森从此也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车向忱同志诞辰一百同年时,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虽然车老离世已27年,但我和车老交往的往事仍历历在目。首先想到的是我和车老在“文革”中见面的那一次。“文革”初期,沈阳农学院“造反派”到车老家抄家,把车老带到农学院拘留数天。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已于1998年12月19日静静地闭上了双眼,驾鹤西去了,终年88岁。我在深深的哀思中勾起了不少如烟的往事。我有幸在青年时代亲聆钱先生的教诲。抗战胜利以后,我在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继续求学,当我读到四年级时,听说系里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教授名叫钱钟书先生,要给我们开一门新课。  相似文献   

13.
游宇明 《各界》2010,(11):1-1
民国是一个杰出学人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老师享有较高精神地位的时代,恭恭敬敬事师的学人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4.
15.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师从俞曲园先生7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口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听:"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翻译家,他叫林纾.这位翻译家竟然不懂外文,完全是根据别人的口译来翻,但倚仗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古文功底,其译作在许多地方胜于原著,且翻译速度极快,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已在纸上挥笔写就.林纾在大约30年间,用文言文翻译了欧美文学作品180余部.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也都是林译作品的热心读者.周作人回忆说:“只要他印出一部,来到东京,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国书林,去把它买来,看过之后鲁迅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背脊用的是青灰洋布.”  相似文献   

17.
方舟子 《各界》2008,(4):52-53
一   万历五年九月,首辅张居正之父病逝,按当时的丁忧制度,他应离职回家乡守制27个月.当时内阁还有次辅吕调阳、张四维,不过形同摆设,事无巨细都由张居正定夺,两人不敢担当首辅重任,上疏援引先朝故事,请皇上谕留张居正在官守制,即所谓"夺情".明神宗接到奏疏后,下旨夺情.张居正连上三疏乞恩回乡守制,神宗也连下三旨慰留,夺情遂成定局.对这种公然违背封建礼教的举动,自然引起了守旧官僚们的强烈反对,神宗廷杖了几名言官,才把朝野舆论强压了下去.史书却谓,所谓夺情,乃是张居正和掌印太监冯保的阴谋.……  相似文献   

18.
因工作之便,我有幸同陈毅同志有几次接触.他的卓越的见解、风趣的谈吐和绚烂的文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对于那些嗜书成癖的人,古人有“书痴”、“书淫”之称;而对于周叔弢先生来说,绝不仅仅是爱书如命而已。他终其一生,汲汲于图书文物的收藏,既不图一时之快,更“不为一已之私”;他孜孜以求的,是为抢救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使其“浪迹海外”。从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图书文物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怎样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啊!  相似文献   

20.
偶然见到报章上吴晓玲先生及许姬传先生之子许国杭先生谈徐凌霄老人(名仁锡,字云甫,号凌霄汉阁)戏剧的文章,其实凌霄老人不仅是戏剧家、剧评家,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掌故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