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反映出农业生产对全社会的重要性。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发展,“第一产业”的国之根基地位始终未动摇。今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现阶段,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是确保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推动法律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是律师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律师》2023,(5):24-26
<正>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高瞻远瞩,定向领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中山律师行业积极作为,深入开展“十百千万惠民生”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律所党组织与乡村党支部结对,引导广大律师积极参与乡村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用优质的法律服务为群众解忧纾困。“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既是中山律师行业的行动指南,更成为中山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张帅梁 《中国司法》2023,(11):98-101
<正>2023年8月,司法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常态化活动的开展,是自2021年5月以来在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提质升级,将法治乡村建设推向了新高度。常态化的法治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和治理作用,以“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集合效应和常态化“法治同行”伴生模式,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赋能乡村振兴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建设法治乡村。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8月,司法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指出,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对乡村法律服务的产品化改造应当以乡村振兴建设的流程为导向布局法律服务工作节点,并以风险识别与防范为主线,构建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6.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秩序基础之上.建构基于法治的乡村治理秩序,是从善秩到善治的关键,其取决于村内部治理秩序和村外部治理秩序的良性运转、协调与平衡.逻辑框架在于:村内部层面,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用权维权;村外部层面,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治理法治化;协调与平衡层面,良法善治、缘法而治...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自2021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三农”领域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有效发挥法治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9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0个,创建了江背镇金洲村等21个市级“法治乡村示范点”。一、长沙法治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百姓安。2019年,山东省平原县以王凤楼镇、桃园街道为试点实施乡村综合治理,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凤楼司法所、桃园司法所在平原县司法局指导下,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用法治行善治,为平原县以法治助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对于我国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现状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舒兰市人民法院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为民的职能作用,找准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努力融合各种资源解决纠纷,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律师》2022,(9):26-29
<正>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民营企业开展免费“法治体检”、为涉外经贸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助力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涉法涉诉调解等公益服务,努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直以来,广东律师坚持党建引领,坚守执业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把“人民律师为人民”理念融入血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法律服务,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  相似文献   

14.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把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本省、市、县法治建设总体规划,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四川省眉山市司法局组成课题组,深入天府新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在河南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的统一部署下,河南1.1万名律师积极响应关于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有关要求,纷纷走出律师事务所,走进村委会大院、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存在矛盾纠纷的村民中间,为广大村(居)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用法治之笔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多彩画卷。河南51548个村(居)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工作微信群3.6万个。仅2022年一年,全省村(居)法律顾问就提供现场法律服务近8万次。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刑事犯罪结构变化,轻罪治理成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大局、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稳固的时代命题。湖北省检察机关以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提升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质效、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深化诉源治理为抓手,在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中强化检察担当,对新征程上检察机关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犯罪治理模式进行了路径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加持,农村基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仍面临着自治能力不足、法治建设水平不高的局面。福建省石狮市检察机关作为基层法律监督机关,发挥一线优势、依法能动履职,将检察职能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检察+”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检察机关还要在“检察+”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主责主业、参与乡村治理,守护绿色生态环境、强化溯源治理创造美好人文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8.
农民法治意识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因素。新时代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农民仍然不习惯用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留不住服务农村的专业型法律人才、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教育针对性,建设服务农村的专业性法律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是法治化手段化解矛盾的新样板。”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发布暨经验分享”活动中,参会评委、专家对湖北十堰的“律师246”工作体系给予充分肯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十堰以“律师乡村行”为开端,  相似文献   

20.
彭振  王晓晴 《河北法学》2023,(1):163-178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法治体系,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理论和实践,依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少数民族权益法治保障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是民族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要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依法促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促进各民族“三交”“三和”法治化、加强边疆治理法治化、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促进民族立法体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