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洪  黄鑫 《台声》2023,(11):91-92
<正>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5月30日,千余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宗亲贤达、姓氏文化研究者欢聚鹭岛,共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之约。论坛延续“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以“中华文化共同根脉”为议题,从“血缘亲情”“文脉传承”“两岸融合”等方面交流探讨,共绘两岸同胞最大“同心圆”,共创美好未来。族谱对接见证血脉亲情“吃果子,拜树头。”编写族谱,就是为了饮水思源、不忘祖恩。在历届海峡百姓论坛上,两岸族谱对接活动都备受关注,它见证了两岸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连战、宋楚瑜时,都提出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论点和新亮点。如同中国梦那样务实亲切、感召人心,“两岸一家亲”作为对台工作新思想,更加明显有别于对外工作的表述,凸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和命运共同体的定位。“两岸一家亲”理念平实,寓意深刻。亲情源自“一家”,“一家”具有共同生存空间的含义,这个家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尺素传深情,两岸一家亲。“儿离乡已久,时抱远怀”“日夜思家、思娘”“心里有爱即团圆”“眷顾魂归”“兄自割台之后,挈眷内渡”“可叹归期未有期,客地悄悄忧患里”“只身孤箧飞蓬岛,故土新临气自豪”“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数百年来,一封封往来两岸的家书,不仅书写着见字如面的嘘寒问暖,家长里短的牵肠挂肚,故土乡邦的离愁别绪,也寄托着爱国如家的深情大义,充盈着时代的脉动和情感的温度,承载着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4.
洪鸿 《台声》2011,(12):16-23
如果说当年余光中这首《乡愁》诗,道尽了当年海峡两岸这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同胞团圆的心中苦闷,那么今天,在这湾“浅浅的海峡”上空,已然架设了一座“宽宽的、畅顺的大桥”。桥的全称为:“亲情乡情两岸情之桥”;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23,(5):52-53
<正>人间四月天,亲情连两岸。近期,两岸交流交往盛事不断,台湾乡亲来大陆参访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岛内同胞来宁波,与大陆同胞一道开展基层交流,增进了亲情友谊。  相似文献   

6.
连锦添 《台声》2022,(24):73-75
<正>福建省福州市92岁的“台湾女婿”林振华,最近把珍藏的73封两岸家书捐给福建省档案馆。捐赠现场,林振华说起多年前赴台探亲,与46位亲人欢聚一堂的难忘情景。他说:“这些信件,每个字都在说‘两岸一家亲’!”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列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今年3月,福建省政府台港澳事务办、省档案局、省台联、省档案馆联合发出公告,  相似文献   

7.
张俊  张金川  廖珍妹  彭莉芳  林波 《台声》2022,(20):90-92
<正>回顾过去的10年,两岸婚姻不断增长。两岸婚姻家庭将两岸同胞的感情、亲情和血脉连接在一起,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成果,也是“两岸一家亲”的生动体现。两岸婚姻家庭在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台湾青年钢琴家叶士贤:用音符串起“小家”和“大家”在安徽艺术学院的音乐厅里,叶士贤夫妇一人拉着小提琴,一人弹奏着钢琴,美妙的音乐在校园里回荡。这对学生眼中的“神仙眷侣”,不仅因为音乐相识相爱,  相似文献   

8.
陈筠 《两岸关系》2006,(10):F0002-F0002
“同谒妈祖天后 共叙两岸亲情”,9月20日至22日,由天津市政府主办,天津市南开区政府、天津市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台办、天津市侨办、天津市政协文史委,中国房地产二百强活动组委会等七家单位承办的“第三届中国&#183;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在天津举行,旅游节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9.
张志军 《黄埔》2013,(5):1-1
我们都知道,有交流,就有感情的交融,就有亲情的升华。两岸同胞历经百年沧桑,从被迫分离到短暂相聚,再从相互隔绝到交流往来,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一家人的亲情。海峡论坛的举办,就是要鼓励和推动两岸同胞的全方位交流,深化两岸一家人的亲情。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2023,(5):54-55
<正>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5月13日,大连市台办组织两岸婚姻家庭并特邀台商嘉宾,在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举办两岸同胞母亲节主题联谊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家书,特别是名人家书,一方面是写作者个人隐私的真情流露,因为他(她)们都富有情感和智慧,承载着人世间的亲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则又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那也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居于庙  相似文献   

12.
沙蓬  辽野 《台声》2001,(6):45-45
为庆祝《中国台湾》网中文版改版暨英文版开通,海峡两岸各界人士齐聚北京,举行“中国心、两岸情”联谊会,共叙两岸亲情。   《中国台湾》网是中国大陆一家关于台湾问题的大型专题网站,它以客观报道台湾问题,准确反映两岸关系为己任;以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展示大陆与台湾骨肉同胞的亲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宗旨。突出服务性与亲和力是《中国台湾》网的鲜明特色。《中国台湾》网与《台声》杂志合作开办的“文化与交流”等栏目,将使反映台胞心声的《台声》的内容及时上网,实现了优势互补。   联谊会上,五洲金网公司董事长薛平向网…  相似文献   

13.
贺鹏飞 《台声》2023,(11):86-87
<正>南京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最近迎来一批特殊的藏品。上海市嘉定区民盟盟员王翔宇向该馆无偿捐赠其家族三代之间的两岸家书。1949年,王翔宇的伯祖父王德元赴台工作,不料一去不复返,其间只能通过书信与在大陆的家人联络,但后来两岸通信中断。而王德元则于1985年在台湾病逝。在大陆的老父得知消息后,悲叹“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数十年间,王家这121封泛黄的家书有断有续,跨越近半个世纪,记录着从骨肉分离到重新团圆,也浓缩了海峡两岸在大时代下背景下的离合悲欢。  相似文献   

14.
张浩  刘聪玲 《两岸关系》2012,(12):57-58
11月22日,秋色浸染的夜晚,山西平遥古城洪善驿老客栈的大院里,大红灯笼照映着老中青三代人的笑脸,来自海峡两岸的读书会会友和作家、学者象一家人似地坐在一起品茶、聊一本本好书,侃侃而谈,其乐融融,弥漫着浓浓亲情。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天一色两岸共读亲情读书活动”的一个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也定格在台湾朋友的心中,台湾七七读书会前会长曾莉贞大姐在离开北京时拥抱着我说:“好喜欢那种感觉!”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8,(4):105-106
“陈江会谈”:续写两岸关系历史新页 时隔9年之后,海协会海基会今年6月终于复谈并取得了实际成果。这标志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亲情浓郁,血脉绵延,两岸同胞期待以此为契机,共创两岸关系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近日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古渡头隆重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十多万民众与远道而来的台湾同胞一起,用“海上泼水”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共叙两岸亲情。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夏天,热浪滔滔。两岸大学生的交流也像这火热的夏天一朝天地开展起来。有以“亲情、友情、世纪情”为主题的大型“京台两地青年大学生交流周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古生物夏令营”;台湾大学生的“湖湘文化之旅”以及“海峡两岸青少年‘情系中山’夏令营”等等,两岸青少年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同时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清华观感参观完清华大学,两岸的老师和同学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心得,台湾的张同学高兴说:“今天在认识了热情而又亲切的清华大学同学后,我们终于踏进了期盼已久的清华校园,一窥当今一流学校的风范。尽  相似文献   

18.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28日,两岸同胞首次携手举行了主题为“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的祭孔活动,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孔子。这是两岸的骨肉同胞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布:海峡两岸同根一脉,两岸亲情血浓于水,两岸文化一脉相承。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有着孔子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孔子思想这一文化基石,搭起了两岸交流的有力平台。  相似文献   

20.
双赢互补 渐入佳境——“辽宁台湾周”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涌 《台声》2004,(10):29-30
九月的大连,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满载着丰硕的果实,“第三届辽宁台湾周”圆满落下了帷幕。带着辽台经济合作的丰硕成果,带着两岸学者共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良谋佳策,带着“中秋团圆夜,两岸同胞情”的浓得化不开的两岸亲情,可以欣慰地看到,辽宁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互惠双赢的局面初步形成,台商投资辽宁正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