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追寻着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悔的人生。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父亲牺牲那年我才五岁,对他的音容笑貌很难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生前非常喜欢我们姐弟  相似文献   

2.
洪钤 《各界》2010,(11):21-23
1942年,父亲对马彦祥叔叔说:“我的那次家庭变故,给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决定:第一,我这辈子绝不做官;第二,我绝不跟那些上层社会的人去打交道。”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岁月蹉跎是可悲的,若是岁月蹉跎再加上心灵被奴役,那就更可悲了。前者之可悲,在于浪费了人生;后者之更可悲,在于蹉跎者浪费了人生还自以为挣得了人生。十年前零零整整的岁月中,我不正是那悲而又悲的蹉跎者吗? 我出生在50年代后期,落地之日起就被划到“少数人”子女的类别里,因为父亲被不明不白地推进了“右派”阵营。然而,社会一再教导我,遗传不会千篇一律地简单重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法则——党的阶级路线是:出身成份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坚信这个理论,也是善良愿望的驱使,  相似文献   

4.
我是1943年生在延安,就算是“马背摇篮”里长大,“根红苗正”的那代人,然后跟着一路打仗的部队,最后进到北京,在共产党开国的时候就在北京:一直在像“育才”、“一零一”、“男四中”这样的干部子弟成堆的学校上学。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1,(24):11-11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我想,“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从“现在时”出发对“将来时”的一种叩问,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叩问。  相似文献   

8.
陈琪 《党政论坛》2013,(17):62-62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提及,“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让我想起一个《风中的木桶》故事,触及心底、发人深省。一位小男孩在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木桶,每天他都将木桶拭净摆齐。,可令他委屈无奈的是,风常会把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告诉小男孩:“要想木桶不被风吹倒.  相似文献   

9.
加密生命     
若按70岁计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五千多天,可是我还是要“计算”: 去年春节,有一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并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说:“人的一生有没有5万天?” 我说肯定有吧。我想,5万元钱一天就可挣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岂能没有5万天?可朋友说:“否。”  相似文献   

10.
刘平章  章玉政 《各界》2014,(11):16-19
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少谈个人的事情。我知道的一些事情,都是父亲过世后母亲告诉我的。这几年,我看了一些他的回忆录,还有他在“反右”期间写下的两份检查,对他的了解又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马恩华是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以无私的拼搏奉献精神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究竟怎样活着,怎样做个领导干部,尤其是怎样做个社会主义企业家这人生价值的根本问题。用马恩华的话说,“我把自己交给党。”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目的;“国家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我就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家创出个一流企业。”这是他的豪言壮语,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人活着要有价值。国家把企业交给我,我要把国家交给我的重担一直挑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马恩华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以有限的生命无私地为国家、为企业、为职工去拼搏、去奉献,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做贡献,全心全意地为职工谋利益。这,就是马恩华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讨论国家名号问题,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我父亲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了,就不用再写民主了。还有选国旗方案时,当时毛主席说中国有三大河流,黄河、长江、淮河,要填上横杠。我父亲就说把国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后来就定了五星红旗。”张素我说。  相似文献   

13.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4.
非此即彼?     
当张艺谋毅然决定将他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两部影片退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时候,海内外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中国电影人首次对某些西方人:“意识形态偏执”的公开挑战。许多爱国人士为此纷纷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赞其“爱国精神可贵”、“长了中国人志气”。然而最近张艺谋在南京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巡回宣传时,郑重向记者声明:“我不想再对退出戛纳电影节一事发表评论,这是我与电影节王席雅各布个人之间的事情!属于艺术观念上的差异,我也谈不上爱国不爱国。”张艺谋的坦率!恐怕要分爱国人士颇为意外了。在我…  相似文献   

15.
宜修 《侨园》2011,(10):26
古今中外,人生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远方的游子,期盼之后,最无奈的,便是与父母重聚后的生离死别.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等“逆子”未能恪守这份孝悌,自当珍惜、把握每一次来之不易、又来日无多的天伦亲情.一个月前,与父亲拥别时,父亲喃喃道“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你来的时候我们欢欢喜喜,可走的时候……”听到此,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父亲的嘴上,为的是堵住他接下去那让我不忍卒听的后半句……  相似文献   

16.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站     
星云 《党政论坛》2014,(12):39-39
“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点,对人生而言,非常必要,假如世间少了这许多的站,我们停靠在哪里呢?兹就人生路上的站,约略一说:1.加油站: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漫长的道路需要加油站。不管你乘坐的是什么车辆,加了油才能跑更远的路。例如宗教的道场,就是一种加油站,因为人生的路走得疲倦了,需要鼓励,需要增强力量,人生才能更有希望,更有动力往前迈进。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眼睛     
唐常春 《民主》2023,(11):48-49
<正>夜幕降临,紫水湿地公园便热闹起来。挂在天空上的月亮婆婆一甩手,洁白的月光洒落一地,像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辉;漫天的星星像宝石一闪一闪的,咧着嘴向行人微笑……正当我陶醉在这美好的夜景时,“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声传入耳中。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我不由得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人生何谓有幸?何谓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对‘落下’有着不同的诠释。不幸说:落下,我就从此失落;有幸说:落下,我就在此坐落。”其实不然,人生不可能一成不变,从此“失落”或从此“坐落”。“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的吉凶祸福谁能预料,人生的升沉机遇谁能驾驭!难道成败的功夫就此一招?不!人生的命运除了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外,其主要起关键性作用和制约的因素,仍然是有赖于人生自身的自信、自尊、自搏和自强。君不见  相似文献   

20.
鲁民 《党政论坛》2008,(18):34-34
人在倒霉时最清醒。胜利时容易冲昏头脑,也是人之常情。“人生得意须尽欢”,面对美酒、鲜花、掌声、喝彩,就忘了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拿破仑在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骑在马上狂妄地大叫:“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而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荒岛上后,他万念俱灰,痛不欲生。思前想后,他的头脑终于清醒了,他深刻反思说:“好长时间没和士兵一起喝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