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彤武 《美国研究》2012,(3):29-53,3,4
与以往历次大选相比,2012年美国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在公民言论自由的大旗下,以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为代表的各种"外围团体"为开展选举政治宣传而筹措和花费巨资。"外围团体"现象是当代美国选举财务改革遭受重大挫折的显著标志,它严重地背离了美国联邦宪法所崇尚的基本价值,使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度陷入政治、法理和道德的三重困境之中,因而遭到美国多数民众的反对。事实证明,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美国资本主义寡头集团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控制,而绝非大多数美国公民民主权利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资料中心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这是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为重塑美国形象而拓展的公共外交新平台之一。自2005年至今,美国在台协会已经在台湾北、中、南部重要城市及其周边社区设立多家美国资料中心,并积极创设网络化的"虚拟美国资料中心",形成兼具实体机构和"虚拟社区"的覆盖网络。美国资料中心结合美国文化书籍参考服务和文化活动场所功能,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协调之下,已经成为向台湾展示美国文化、促进相互理解和培育共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也是当前美国政府发挥软实力、塑造美国形象的工具,同时还是美国政府为重新确认"与台湾强有力关系"战略目标而实施文化外交的具体体现,具有长期性和很强的渗透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它过于关注国际秩序本身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忽视了美国民众普遍的不满情绪。文章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美国人民自由生活的能力,而所谓的"自由的国际秩序"只是实现这一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因此,文章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中去,即在强调美国实力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国实力存在的有限性。因此,美国的最佳策略是推行威慑战略,提高对手行动的成本,而不是与之发生战争。  相似文献   

4.
问候美国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显然也是一位细致细腻的发言人。4月12日她发推说:"有着14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已经控制了疫情。美国加油,保持强大!"很显然,对于面临抗疫关键时刻的美国来说,"美国加油"犹如及时雨,而"保持强大"更是美国总统熟悉的语境。印象中,美国人喜欢指点江山,虽然他们的判断常常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0):42-44
目前参与争夺共和党提名的几名候选人,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超级PAC的支持。每逢美国政治选举,筹款是候选人的一个重要功课。而因为"超级PAC"的出现,今年美国总统选战的"血拼"味将分外浓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美国近年来与西巴尔干国家的投资、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美国对西巴尔干国家的援助情况和特点,以及美国如何利用北约对西巴尔干国家产生影响。以上三个方面体现出美国在西巴尔干地区有着全面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美国对西巴尔干地区是"有力无心",虽然影响力很大但是目前并不寻求对该地区的全面控制力。西巴尔干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16+1"合作实施的重要地区,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在西巴尔干地区的角逐背景下,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是各方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于俄罗斯总统们修辞的分析表明,提及外部他者是一个常常使用的象征性来源。俄罗斯总统讲话对于美国和中国形象的表述,有很大的差异。首先,美国他者在总统言论中的提及频率几乎是中国的四倍,但是中国以一种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式被表述。其次,不同总统任期内的表述模式也有很大差异。再次,尽管饱受诟病,他者美国仍然常常被认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而他者中国的经验则被认为是十分特殊的模式,俄罗斯未必会效法。整体而言,在俄总统言论中,中国"他者"的建构仍然受到自我认同的历史路径的支配,而美国作为更重要的"他者"则是将俄罗斯政治进程合法化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在可遇见的未来,俄罗斯政治领导人很难用"东方",来"取代"西方这个最关键的"重要他者"。  相似文献   

8.
"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超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好的历史机遇,是"新帝国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理论支点;军事、经济、文化是"新帝国大厦"的三块基石.作为美国的新全球战略构想,"新帝国论"标志着美国国家战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由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它将对世界战略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冷战后世界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必然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以及美国国内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困境等三个层面入手,透析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首先是美国执政当局对亚太经济崛起所引致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现实和潜在嬗变的客观反应,而美国国内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发展困境则加剧了实施战略调整的紧迫感,当然"中国因素"无疑也成为其"重返"亚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过程是曲折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霸权国家,除了其经济、军事实力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而不断增强外,其理念上的相对先进性也不可低估。本文仅就美国主张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和"集体安全原则"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美国多家机构的民调结果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考察了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及其成因。多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了更多的认知。尽管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总体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持有或认同"中国威胁论"的看法。不过,在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民众的观点明显出现了分化。尽管要求对华强硬的声音一直存在,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强有力的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并期望两国在关键的政策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美国人的"中国观"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下逐步积淀而成。中国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在美国社会的形象,也将是一项漫长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看美国霸权维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为个案研究,试图阐释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和国际组织的不断壮大,美国在维系霸权地位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文章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所体现的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西方人权观的具体反映,也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而当这种价值观与美国的现实权势维系产生矛盾时,美国便在"单极体系"的逻辑中陷入两难困境.其结果是削弱了美国价值观的对外投射力,进一步加剧了与欧洲盟国的分裂,并最终危及"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印太战略"不涉及(环印度洋)非洲,而日本、印度甚至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国却将非洲视作"印太"的一部分。可见,"非洲定位"是"印太"概念存在张力的体现之一。事实上,美国"印太"概念的建构经历了"去非洲化"的过程。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意图通过将极具标志性意义的非洲排除在外,凸显"印太"的战略属性、安全属性以及封闭的"联盟"属性,从而构建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印太"范式,掌握地区战略的主导权。美国"印太战略"的"去非洲化"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印太地区得以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或限度,因此其进一步实施也面临着无可避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希 《美国研究》2003,17(2):9-30
本文以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为出发点,讨论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的几个问题,包括"国家利益"的定义、其涵义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其与当代美国社会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美国"国家利益"是一个具有历史沉淀的概念,其内涵是由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作者并指出,现代国家和市场对公民社会的全面渗透对公民利益国家化趋势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趋势也导致了公民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政党极化作为现代美国政治的特征之一,因其频繁引发议事僵局而吸引了学界的讨论和大众的担忧,有学者称其为"参议院综合症"。"参议院综合症"表现为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的阻挠与限制模式,其产生原因在于美国宪法赋予了参议院极大的规则选择自由,而参议员在政治实践过程中追求自身和党派利益,导致日益严重的政党极化。参议院的政党极化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意识形态极化和政党竞争加剧。将政党极化放置于美国的历史中考察,政党极化的根源是宪法,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读社会契约的阶级斗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精英驱动-民众回应模式是政党极化"自上而下"的强化过程。当今美国政党极化引人侧目的原因是,政党对政治"游戏规则"的认知有了差异,即对何为民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6.
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3,(4):46-50,74
话语分析为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分析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论工具.话语就是指谈论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话语分析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方法,它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以解构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逻辑结构为主要方法.对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分析表明,"中国威胁论"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而现实主义在逻辑推理上是存在严重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彼特 《新民周刊》2012,(42):26-27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一直就是富人玩的乏味的民主游戏,今年的选举也不例外,甚至相较之前更加乏味。对于旁观的中国人而言,今年的美国大选,还多了一层"憎恨"的味道。曾几何时,让美国人激发起理想主义情怀的奥巴马执政四年,不仅没带来更多"hope",也没带来更多"job",更糟的是,他因强推"劫富济贫"政策而遭共和党人忌恨,更...  相似文献   

18.
兵役制度是一国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该国军事战略取向的重要指标。始自1973年的"全志愿兵"兵役制度,对美国此后的海外军事干预行为产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该制度引发了美军阶层和种族构成的变化,削弱了国会和媒体对美军行动的约束和监督,进而对美国的海外军事干预产生了"刺激"效应。同时,该制度也对美军规模、军事思想和战争动员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导致美国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受损,客观上制约了美国海外军事干预的规模和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刘建华 《当代亚太》2012,(4):130-156,160
考察美国立国以来的外交政策演变轨迹的视角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阶段性演化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运行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变化的演化轨迹;二是周期视角(或曰钟摆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演变遵循一定的钟摆定律,在两种情绪或范式之间不断转换。在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时,学界大都运用前一种视角而忽视后一种视角。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研究,形成了以法兰克·克林伯格为代表的"内向—外向"情绪交替理论、迈克尔·罗斯金的"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理论以及杰克·霍尔姆斯的"情绪/利益"理论。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既有学理价值,又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研究该理论对于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规律、认清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所处的周期阶段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起蒙美互称邻国,到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访蒙,两国正式确认互为邻国.蒙古视美国为"第三邻国",认为美国是其政治和军事安全的保障.而美国愿做蒙古的"第三邻国",看重的是其在中俄之间的战略地位.近年,蒙美政治关系不断深化,特别是双方超乎寻常的军事合作引人瞩目.美国一旦控制蒙古,将形成"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战略态势,进而可使其在东亚和中亚的战略部署连成一片.对美国而言,蒙古是其在太平洋地区战略棋盘里的一颗棋子,不仅是战略遏制的基地,也是制造中国周边不宁的一张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