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自己的实力在俄罗斯"圈粉",展现出中国建筑企业的风采,也书写着中俄两国的友谊传承。上海展览中心这样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当年苏联建筑师帮助建设的产物,也是那段中苏蜜月时期的历史见证。时光跨越数十年,在当今中俄成为友好睦邻合作不断深化的新时期,中国建筑界的能工巧匠们,在这种建筑发源的"老家"俄罗斯,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质量过硬、广受赞誉的标志性建筑工程项目,以自己的实力在俄罗斯"圈粉",展现出中国建筑企业的风采,也书写着中俄两国的友谊传承。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的历史、合作规模、合作模式以及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影响.考察了20世纪初旅俄华侨组织的维权活动,20-40年代哈尔滨、上海等地俄侨的文化教育活动,民国时期诸种苏联研究会的研究宣传活动,新中国时期中苏友协对苏联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俄民间组织在两国经贸、文化、教育、学术等诸多领域的活动.认为,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大体上有"民间组织合作"和"民间组织+官方"两种基本的合作模式.就合作规模而言,世纪初可谓涓涓细流,50年代掀起大潮,60年代跌入低谷,90年代以后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稳定合作的发展态势.20世纪中俄民间合作内容异彩纷呈,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补充--在政治领域,发动群众实施国家大政方针,延长了国家的手臂;在经贸领域,依靠民间力量排除一些国家暂无力顾及的障碍因素,成为国家的帮手;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利用民间组织决策及活动灵活的优点,成为两国交往穿针引线的巧手.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民间组织合作潜力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苏联脱胎于沙皇俄国,俄罗斯则来源于"苏维埃帝国"。"帝国"继承国的特殊国家身份从两方面影响了俄罗斯外交:一方面,苏联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遗产,也留给了俄罗斯比普通大国更多的外交"包袱",使其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另一方面,苏联留下的丰厚遗产使西方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影响与雄心,继续沿用看待苏联的眼光审视俄罗斯外交。分析俄罗斯外交,既要分析作为国际体系"单元"的俄罗斯自身特性,也要分析不同时代国际体系的性质和体系性质变化导致的俄罗斯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还要考察俄罗斯自身和外部世界对俄罗斯国家身份认知这一重要因素。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物质结构体现出一种历史惯性的力量,对俄罗斯外交有很大制约。未来俄罗斯会对西方采取进攻性的防守姿态,争取有利条件下的妥协。俄罗斯外交的"双头鹰"战略未来会更加平衡。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权力结构以及中俄彼此认知,决定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因素,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过极为深远的相互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开始的,本文是对这种早期文化交往轨迹的探寻。东方、中国,这一切留给古罗斯作家的更多的还只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18世纪俄国作家的中国印象中漂浮着的其实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映象。  相似文献   

5.
中俄两国正式交往不过四百年的历史,却往往彼此为镜,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尽管中俄两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及民族性格并不相同,但在国家治理方面曾经具有某种相似性。早在古代时期,草原文化就影响过东斯拉夫和华夏民族,到13-14世纪,中俄两个民族都处在蒙古帝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其文化和治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俄两国,不仅如此,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也经蒙古人传到俄罗斯。因此可以说,在中俄两国正式成为邻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彼此影响和相互认知了。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  相似文献   

7.
中俄关系,是俄罗斯东方政策中的首要对象,是俄罗斯力图重新恢复大国影响的对外战略中一个主要方面。 近年来,经过双方努力,两国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四年半来的演进中,围绕着最高领导人的互访,经历过几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1992年年底前后。冷战结束以后,中俄双边关系所依傍的整个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经济成为推动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由意识形态支配国际关系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欧亚地区对于中国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欧亚地区地缘政治进程有着密切联系,7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欧亚地区或者与之相关。欧亚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地位决定了该地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当前欧亚地缘政治进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美国与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博弈、后苏联主权国家建设进程及其多元外交、中俄两国在欧亚地区的对接合作等。欧亚地区也是各种地缘政治理念和国际关系行为体碰撞的舞台,既有冷战思维、行为的遗毒,也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多极世界理念的实践。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各国开始更加重视主权和民族利益,更加关注在复杂的世界变局中谋求公平、公正的合作进程。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正成为欧亚地区和平与稳定不可替代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俄(苏)两国经济转轨之前,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苏联。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长、覆盖面广、刚性程度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苏联搬用来的,不如苏联那样刻板、僵硬。两国经济转轨的条件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使两国的经济转轨出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尽管中俄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体制模式和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国政府都能从现实和根本国家利益出发,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安全等领域内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使中俄关系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997年4月中俄国家元首会晤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亚太地区的合作与稳定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体系的终结和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开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在世界多极化背景下两国领导人、精英阶层和民众以一种全新的视野与理念构筑的一种既不结盟、不对抗,也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随着两国关系发展中一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保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13.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共同撰写的《苏联民族问题研究》一书,近期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虽然对苏联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然而把苏联当作人类历史上已翻过去的一页来研究,目前却还只是开始。苏联解体后,我国学者已撰写了一些颇有水平的对苏联兴衰进行历史反思的著作,其中不少也论述了民族问题,然而,作为专门研究介绍苏联民族问题的著作,这却是第一本。它是四位学者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在当前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情况下,这本专著能够问世,是十分可喜和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苏联历史档案纷纷有选择地解密。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不仅为我国的苏联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我国的苏联史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科学地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准确地总结苏联历史的经验教训,提供了第一手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时,俄罗斯曾幻想能迅速融入欧洲文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近20年来,俄罗斯却历经曲折。面对发展道路的实践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俄罗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理性审视曾经否定的苏联历史。考察剧变前后不同时期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探寻俄罗斯重评苏联时代的背后动因,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评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评斯大林及苏联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乃至国家行为。充分认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重评苏联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对待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对于把握俄罗斯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中俄两国改革的深入,两国关系的改善,中俄贸易曾出现过一片火红的景象。1992年中俄贸易额上升到5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93年猛增到77亿美元,比上一年又增加32%,大大超过了我国九十年代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左右的水平。可谓是中俄贸易蒸蒸日上。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俄罗斯也成  相似文献   

17.
中俄关系正面临全新调整,并将不断走向深化。明确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是保障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维护中国安全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在于: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的安全信任,拓展中俄两国的安全合作;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坚持走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制订共同战略、争取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中俄关系史上存在五条路:丝绸之路、毛皮之路、茶叶之路、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路、中苏生命交通线。这五条路如同河流,流淌在中俄两国之间,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俄(苏)两国串联在一起,不但关联着中俄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关联着中俄两大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战略。基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尽管有些路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但整体而言,这五条路客观上分别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交流层面对中俄两国的发展战略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为当下构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格局、顺利实践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曼弗列德,苏联著名史学家达林曾说过:“在沃尔金逝世之后,他领导了(苏联)法国史学界”。法国著名史学家勃罗代尔也把曼弗列德的名字同卡列耶夫、卢奇茨基、柯瓦列夫斯基、塔尔列、沃尔金这些俄苏一代法国史大师们并列。曼弗列德曾在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院校执教。从1933年起任教授。1945年起兼任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开始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时期。近4年来,顺利地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确立了中俄两国新型的国家关系,双边关系进展顺利。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均保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