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青年群体实现文化传承,首先要从树立文化自信开始。青年群体只有加强文化自信,强化自身文化素养与担当意识,才能在社会多元思潮的碰撞与影响下坚定文化立场,把握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吴浩 《青年论坛》2014,(6):43-47
"冰桶挑战"以个人的小微力量唤起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低廉的经济成本,只是在网络上点击观看视频,却传递出青年群体对弱者的关爱之心,无疑是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追求。相较于传统公益文化模式,以"冰桶挑战"为代表的创新公益文化模式,赢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创新公益文化模式顺应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崛起趋势,融合了网络恶搞文化元素,满足了青年群体心理需求,适应了青年群体价值观鲜明展现的需求,值得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剧本杀游戏通过赋予青年玩家主导权而实现其地位变革,同时迎合了近年来文娱节目及社会风向带来的更新“期待视野”,青年玩家在协作参与中形成社交意义上的“共同创造”。本文认为,游戏沉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主体”文化困境、“理性”理想困境及社会“脱域”困境。这些困境既与具体的文化生产机制相关,又是青年群体步入现代社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虽然剧本杀只是一个可以让玩家暂时“抽离”现实的意义空间,却也蕴含着青年的内在需求与改变社会的潜力,需要加以积极引导。通过接受美学视角诠释剧本杀青年受众的接受现象、接受心理与接受成因,有助于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娱审美趋向、内在需求以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2023,(1):21-27+61
审美本应是着眼于精神满足的理性活动,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审美实践呈现出狂欢的态势,并有出现异化的可能。通过对审美活动作出分类与比较,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短时效性的审美行为。网络社会的泛娱乐化、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青年群体的情绪需求,促成审美狂欢;异化边缘的审美活动对个体、群体,以及主流文化造成威胁;狂欢式的审美体验,既是欲望的投射,更是温和的抵抗,诸多审美实践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访谈研究通过探究青年对于网络政治段子的认知与态度,归纳网络政治段子青年关注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政治段子的传播对其社会认知、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作为网络政治段子的最重要受众群体,网络政治段子传播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其娱乐性,享受背后的社会民主氛围,并期望就此表达自己的各种政治观念和需求;网络政治段子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影响力,特别是负面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加强民主化建设,保障青年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对网络政治段子加以引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随着外来负面文化的"入侵",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强化他们的文化认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白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一批主旋律电视剧、电影在大小荧屏热映,观众中不乏大批的年轻"粉丝",主旋律影视热成为青年流行文化中又一新兴风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主旋律影视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另一方面在于青年对影视的审美偏向有了新发展.我们要把主旋律影视的传播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渗透,完善青年审美人格;预防过度商业化包装弱化主旋律影片的思想功能.  相似文献   

11.
青年从来是一个与民主议题紧密联系的群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民主,另一个是青年成长发展。从政治民主和网络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青年,对社会政治民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给社会民主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的隐秘性赋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推动着"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建设;网络参与的快捷化使青年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是对党中央"解放社会活力"倡导的具体落实;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参与动因的复杂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与青年共赢的积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数字音乐是年轻人娱乐休闲、文化消费和媒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短音乐唱作+社交”的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代青年参与数字音乐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网络田野研究,认为视听传播促进了青年音乐消费方式的升级,“泛创作”的参与式体验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消费诉求和审美趣味,技术赋能的音乐传播范式是青年短音乐创作的内容生产逻辑。短音乐唱作文化反映了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审美调动机制进入青年的日常生活空间,青年应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提高审美自觉,使短音乐唱作成为主流视听文化传播的优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参与社会、表达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的难得平台,作为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表现,网络政治参与不仅给大众,特别是给在传统社会很难有话语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与权威对话,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大舞台,而且也对社会管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何认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怎样应对这暴风雨般的青年面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群体表达?本刊组织的这几篇关于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以科学严谨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认真的网络观测为基础,更加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动机,并从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下的青年与社会的共赢。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期望能倡导一种更为科学的认识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这在青年问题研究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也重构了青年审美的内在框架,在多元化展现当代青年审美意趣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年审美价值观念的走向。互联网世界的泥沙俱下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令互联网美丑交织,也让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欠缺判断美丑的能力,甚至出现了以丑为美的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介之后,青年审美趣味的更替和演化也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高度相关,会对青年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对此,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对青年群体进行正向引导,积极培养和强化青年审美的主流价值观,塑造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即时性、平等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优点。这些优点恰好能够弥补现实政治参与的局限,满足青年群体政治意愿表达的需求。构建并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需要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介入,也需要青年网民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康燕 《前沿》2014,(21):154-155
课题组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杨凌三地的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显示,陕西省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积极主动型的网络政治关注、被动趋利型的网络政治表达、权利主张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三方面特点。同时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与所在地区、文化程度、职业有其相关性,但与政治面貌无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几点提高青年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具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动因,是近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沮丧、焦虑情绪的青年亚文化。对待"丧文化"不应该强行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关注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同时需创制新的网络文化,平衡与稀释"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青年群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丧"情绪中。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获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政治段子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一方面反映了在实现民主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网络传播的受众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网络政治段子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评论政治的直通车,有益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公民尤其是发言权较少的青年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有限。网络政治段子作为情绪的宣泄渠道,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其次,网络政治段子是现代社会大众实现政治互动的好途径。再次,透过网络政治段子能够监测公众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的看法,有利于掌握和控制舆情。网络它是政府监测公众舆情的放大镜,网络政治段子的负向功能也不容忽视。一是存在着政治传播上的隐患。二是对大众传播行为存在负面影响。片面的想法往往引发阅读者特别是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的极端思维特别值得警惕。网络政治段子在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载体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