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思 《人民论坛》2024,(1):12-16
当前,“洄游”青年正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千村万寨中,他们既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青年返乡在行业分布以及总体占比方面依然偏低,尚未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较为成熟的模式,个案对行业或者村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如何激发“洄游”青年的返乡意识,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助力青年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经济的一股坚实力量。然而,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内外双重困境: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表现为返乡创业的鼓励宣传不够普及、创业者支持政策不够完善、返乡创业的客观阻力难以解决;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为返乡创业意愿不高、对创业风险把控能力差、缺乏团队建设经验。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困境,应从完善创业人才培养与创意孵化、强化创业风控思维和预警技能、大力实施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和构建创新创业型数字乡村生态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胡佩 《人民论坛》2020,(11):96-97
农村籍大学生回流能够有效弥补乡村建设主体缺位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传统思想观念、公共服务落后等因素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回流面临着回不了乡站不住脚出不了彩等问题,对此,应当通过加强思想引导、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方式,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发挥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通过阐释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在开展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四川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提出实施乡村聚落文化活化生产工程、乡村产业集群创新转化工程、乡村数字赋能营销推广工程、乡村文旅条件支撑保障工程“四大工程”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体系,就四川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给予乡村休闲农业模式、乡村文创社区模式、乡村民族村落模式、乡村非遗传承模式、乡村节会展演模式、乡村研学科教模式、乡村自驾营地模式、乡村康养度假模式“八大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家齐 《重庆行政》2019,20(2):20-21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资本的硬投入。因此,资金是乡村振兴的启动引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儿来”,必须坚持财政保障、金融支持、社会资本“三条腿走路”,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地区广泛联系群团与开展农村工作的“神经末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奠定组织基础、夯实思想引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部分思想困境、组织困境、人才困境与能力困境,制约了其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肩负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使命,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破除“思想困局”;夯实组织建设,克服“组织软化”;深化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注重能力建设,破解“本领恐慌”。  相似文献   

7.
崔爱鹏 《新东方》2022,(3):55-60
基层“微腐败”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性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基层“微腐败”呈现多发易发,表现形式以谋取惠农资金为主、经济性和政治性相互交织等特点。基层“微腐败”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运行失序、基层监督体系运行不规范、意识淡薄与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此,应通过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推动基层权力运行规范化以及健全基层权力多元监督机制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8.
李海金 《人民论坛》2023,(17):56-60
乡村振兴有赖于产业发展、物质支持等要素提供充足而持久的动力,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这一本源和主体,依托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达成。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要突破单向思维,从内与外、表与里、虚与实等辩证统一的角度,实现以农民主体性为依托的内生机制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的外源机制的有机融合,并从主体、结构、动力、能力、环境等多维度入手,探寻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突破乡村治理面临的四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然而,乡村治理还面临固有的体制困境、制度困境、人才困境和技术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其应对、处置和化解,既需要建设职业化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更需要改进现有的行政治理体制,建立与之适应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后提出的,旨在追求沿线国家共利益、共责任、共命运的倡议。这一战略构想具有以和谐共赢为主旨、以和平反霸为基准、以文化交融为内核、以经济发展为外壳、以内外协调为动力、以陆海统筹为保障的优势,同时也可能会因战线长范围广而导致进程缓慢、因牵涉国家杂多而造成众口难调、因价值取向不同而引发潜在危机。但只要以保持稳定大局、强化基础设施、"授人以渔"、同生存共命运四个方面为纲领性对策选择,就能够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实施到底。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湖北省竹山县坚持“十星”品牌不动摇,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探索形成以“十星”创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经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新发展阶段赋予“十星级”新的历史使命。竹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工作实际,作出“十星促五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十星”创建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2.
智慧农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开启,智慧农业在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基础数据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低、人才资源匮乏等多重挑战。必须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完善的基础数据为支撑、以技术模式创新为着力点、以高素质人才培育为保障,正视和突破这一系列问题,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青年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这一基本事实所形成的各种推力、吸力和习惯力,造成了乡村青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使得大部分青年普遍缺位于乡村建设.随着诸种条件的变化,青年群体的乡村建设主体性得以培育和发挥,他们通过在村创业就业、返乡创业就业、乡村公益、服务基层组织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对先期缺位现象的补位.各种补位方式彰显了新时代不同于以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时代特殊性和社会主体性.但从长远来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参与的方式肯定也会更灵活多元.要使青年群体就位于乡村振兴事业,建议采取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大力推行县域统筹乡村振兴、加强相关社会配套、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和培育关键少数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提升青年群体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4.
郭华良 《群众》2018,(14):13-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5.
“优师计划”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质师资均衡配给而启动的一项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该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国家主导下欠发达地区从“教师供给”到“优秀教师供给”的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与国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契合。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生源数量质量不足、培养过程有待优化、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不联通等。为推动“优师计划”深入实施,需要充分挖掘政策优势,确保“优生”入口;重塑培养模式,创新“优育”体系;构建长效机制,支持“优师”落地;探索打造“优生”“优育”“优师”的“三优育人”机制,推动形成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立 《人民论坛》2024,(3):104-107
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找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长期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黄承伟 《人民论坛》2022,(24):44-49
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简要回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理论逻辑、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系统总结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进展及成效、全面展望新征程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对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小冬 《人民论坛》2022,(24):81-83
文旅融合在发展动力、运作方式、战略目标层面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耦合性,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文化重构、旅游开发、城乡互动的方式,助推乡村要素增值、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进一步增强文旅融合赋能效应,要从主体、产业、市场、科技等方面入手,强化主体共治、产业集聚、市场配置、科技创新等,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逐渐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深入,乡政村治模式设计的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乡村民主自治的领域应当适时扩大到乡一级,把乡政村治模式提升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为此,要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制度框架,并为制度的良性运行提供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村社会管理问题,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乡村的要径。走出乡村社会管理困境,需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府改革;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