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12月22日下午2点,望谟县实验高中刘秀祥名师工作室内,刚核对完学生资助档案的副校长刘秀祥又拿起了电话,对接来年即将打款的一笔学生资助款,核对资助人员名单. "不能让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知识、奋斗的力量才能改变命运."绝对不能丢下一个学生是刘秀祥的坚持.2021年,刘秀祥名师工作室与企业及基金会对接资...  相似文献   

2.
敬爱的小平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的耿耿情怀却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家乡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把广安建设好。 1904年8月22日(农历甲辰年7月12日),小平同志诞生在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1918年下半年,小平同志离开广安,1920年自重庆去法国勤工俭学,追求富民富国之路,这  相似文献   

3.
梁发芾 《廉政瞭望》2009,(12):62-62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阳湖公主年轻守寡,皇帝决定给她找一个股配的丈夫。一天,刘秀与他姐姐谈论朝中大臣,姐姐说,太中大夫宋弘的威容德器,各位大臣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刘秀就决意给姐姐当一同红娘。有一天,刘秀让阳湖公主坐存屏风后,然后召见宋弘,对宋弘说:“俗话说,贵易交,  相似文献   

4.
1926年11月,年仅15岁的杨得志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0年秋,部队经过他的家乡——湖南醒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三望冲村,当时担任红四军一师通讯警卫排排长的杨得志既没能请假回家去见亲人,也没有遇到能替他捎口信回家的熟人,回家成了他没能实现的梦,成了他心中郁结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环境里,家乡的地方干部时常派人向他汇报家乡的建设情况,并热情地邀请他回家乡看看,那绵长而浓厚的思乡之情开始一次次牵动着将军的心……  相似文献   

5.
“居富贵不易糟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撰的《东坡志林》中的一句话。说是一个人一旦地位高了,也不应该抛弃贫贱的共过患难的妻子。这一句话虽非名言警语,但却牵引着古人在婚姻家庭上所表现的高尚情操。 东汉初年,专管监察、执法的大臣宋弘,是一个颇有政绩而又才貌出众的佼佼者。当时光武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便在刘秀的面前对宋弘夸个没完,说他“从仪  相似文献   

6.
初春,乍暖还寒的草原,体覆白雪,宁静而旷远。微风中,一位牧羊女驻足翘首,深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似期待着严冬过后春的回音。这就是蒙古族青年画家郝毅强绘画作品《微风》,为我们展现的意境,从中也道出了他历经寒暑,砥砺追求艺术圣洁的精神内涵。郝毅强1964年出生于包头市,自幼受母亲的熏陶而酷爱绘画艺术,1985年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留京供职于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千里之遥,难以割舍他的家乡情、草原恋和对少数民族题材绘画艺术的热爱,他毅然放弃了北京良好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乡,执教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系。作为一…  相似文献   

7.
严光,字子陵,西汉末年名士,浙江余姚人。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载,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其形貌寻访。严光被找到后,刘秀接他到京都洛阳,并授予其谏议大夫一职,  相似文献   

8.
聂帅与家乡     
聂帅的名字,我在早年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以后从地下党的报刊和杂志上看到过他的消息,那时我就为家乡江津有这样一位人物而自豪。1949年解放前夕,家乡普遍流传着“聂荣臻要回来办50寿辰”的说法。这说明广大群众渴望解放,也说明聂荣臻的名声已广为人知。50年代初,他曾经回到过家乡,还专程到他的母校江津中学去看望师生,因学校放假未能看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而感到遗憾。我经常见到聂帅,直接听取他的教诲是1978年。当时,我出席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聂帅派秘书把我接到家里,从下午4点一直谈到6点。他详细询问家乡的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从农业生…  相似文献   

9.
<正>欧阳毅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保卫工作领导者。他已离开我们,而我却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好首长,我们是生死患难之交。一欧阳毅将军资格很老,早在1926年,他在家乡湖南宜章上初中时就投身革命,参加了县学生联合会,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发动群众支援北伐战争和从事苏维埃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人,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国十大明君之一。在青年时代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一生肯定的帝王将相屈指可数,但他也给予刘秀高度评价,说刘秀是“中国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学历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自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后.直到1959年才回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韶山.思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徇私情的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牵挂和关切,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2.
浩荡亲情     
北原 《新长征》2006,(8):60-61
朱国明,今年79岁了,身体十分硬朗。老人这辈子也没离开过家乡——锦州市古塔区五姓屯,因为这里埋葬着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一个自己生死相交的战友。58年来,他和他的一家人守护着坟墓,为它树碑,为它填土,为它除草,为它奔走,还因为这坟与烈士的亲人成为了亲人。  相似文献   

13.
小平故土情深曾邦才小平同志关心家乡建设的耿耿情怀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心中,激励着家乡人民继承他的遗志,把广安建设好。1904年8月22日(农历甲辰年7月12日),小平同志诞生在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1918年下半年,离开广安,1920年自重庆去法国勤工俭...  相似文献   

14.
杨梅 《支部生活》2007,(9):14-15
祥云,地处滇西。以“彩云南现,人以为祥”而名。历史上就被誉为“彩云之乡”。如今,彩云之乡又出了一名令人思念的好支书,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村官”、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普发兴。2007年3月28日,普发兴因为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着的那片热土和他一直深深牵挂着的父老乡亲,走完了他72岁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5.
王治国在很多时候代表着湖南农民的利益,虽然他既不是湖南人,踏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也不是和农民打交道。王治国1923年出生于山西,在山西他度过了童年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1949年4月南下湖南后,他就一直在这片远离家乡的红土地上奋斗着、奉献着,把湖南当成了“第二故乡”。王治国出身农家,三四岁开始认字,7岁进小学,“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在北方家乡的对敌斗争中,他是英勇的战斗员和出色的宣传员,长期担任党的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职务,参军后又任独立营副政委、教导员等职。而1949年来到湖南后,从县委…  相似文献   

16.
舒炜 《廉政瞭望》2012,(10):17-19
"项羽说‘,富贵不归家,如衣绣夜行’。我当年曾讨厌家乡生活的穷困,我是有野心的,当初出去打工那天我就想过,总有一天要当个大老板回来,是家乡把我培养成了个小老板,该是我反哺的时候了。"——熊顺祥虽说早已过了白露,重庆璧山的温度却超过了39度,宛如三伏,此时正是熊顺祥生意的淡季。贪凉的他起了个大早,去了趟重庆城里头看行情,路过海椒市场时,他看到了几个过去在朝天门一起干活的的棒棒朋友,依旧坐在地上,树个找活干的小牌子,抽烟、谈笑、打牌。而这一次,他没有上前去打招呼。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同事好友老赵对我说,说不清楚到底是家乡把他丢了,还是他把家乡丢了。他说他好眷恋那句"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的歌词!他在努力地回忆着,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数说着……家乡是妈妈怀你生你的地方吗?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年代,妈妈怀我在关内,为了填饱肚子,妈妈一路乞讨生我在关外。不知是妈妈丢了家乡,还是家乡丢了妈妈。没"坐月  相似文献   

18.
郭传义是德惠市布海镇布海村的一名农民党员,今年28岁。他刻苦钻研香瓜栽培技术,通过发展棚膜瓜生产而率先致富。致富后的郭传义又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周围群众,从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受到全村群众的赞誉,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香瓜王”。 1992年,初中毕业的郭传义,由于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他只好把继续上学的愿望埋在心里,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但一想到这一辈子就死心塌地地做农民,跟几亩土地较劲,郭传义心里就不服气。从1992年到1996年,郭传义离开家乡四处打工,追求自己的梦想。4年的打工生涯,虽然没挣…  相似文献   

19.
<正>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读书,专门研修儒学经典《尚书》。就读期间,因为资金不足,曾经和同学合资买驴,让从者代人载运,以运费补给开支。刘秀求学有艰苦经历,但是后来在学业上并没有什么成就。然而他却以成功的政治经营,建立了一个王朝。而一个具有特殊文化风貌的时代,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20.
76岁的张德瑛是 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 1984年张德瑛离休后回到家乡霍州市李曹镇杜苏沟村,当起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 16年来,他无怨无侮地为乡亲们奉献出了自己所有的身力、心力和财力。村里有的人称他为“傻子”,然而更多的人说他是一位泽被乡里的好党员。 “一口水精神”和一井水   在杜苏沟村,人们都传诵着张德瑛“一口水”的故事。   1984年 6月, 60岁的张德瑛办完离休手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正是龙口夺食的夏收时节,乡亲们冒着酷暑挥镰抢割。张德瑛见此情景,为乡亲们的辛劳而心痛了。第二天,张德瑛悄悄地翻出了撂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