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逐步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如社会治安、环境污染以及住房、就业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让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等环节产生了极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的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素华 《当代亚太》2005,(12):15-22
本文首先评述了各种关于认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认同的涵义和特征.然后对比分析各种政治认同理论,并提出了本文对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认同,即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政治认同主要是指一个稳定政治体系即一个国家执政的政治权力如何获得所需要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2000年欧盟制宪运动开始之前,欧洲公民身份经历了从市场公民身份到政治和社会公民身份两个阶段的发展。欧盟制宪是包含多重议题和内容的动态政治过程,它推动欧洲公民身份建设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宪法公民身份建设阶段。公民对制宪过程积极的民主参与和意见表达引发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理解和定位,促进了欧洲认同意识的发展;宪法对欧洲公民宪法性地位的规定、对公民权利的极大丰富以及为实施和保障公民权利所进行的统一的联盟司法体系建设都代表着未来欧洲公民身份发展的方向。从推动欧洲公民身份建设的积极意义来看,宪法条约遭否决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倒退行为。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在民主化中的作用:对新加坡的个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新加坡案例来检验西方学者关于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结论.西方学者近乎一致地认为,公民社会发展会导致民主化,其核心假设是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然而,新加坡公民社会却是在国家的培育和推促下发展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增加了执政党政府的合法性.因此,在新加坡案例中,短期来看,公民社会发展不一定直接导致民主化,甚至还可能延缓民主政治的来临;长期来看,公民社会发展并不是民主化启动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民主政治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和包袱文化──《韩国人正在思考21世纪》之四李御宁一、书包的启示美国小说家米勒(HenryMiller,1891-?)说过:“不是发生在街上的,都是假的。”他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是历史书上的拿破仑,而是在儿童时代打得他鼻血直流的小流氓。在此,我使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私有化,又不仅是私有化 关于一般讲我们要不要私有化的争论的喧嚣声已经消失了。说到底,大多数公民已经明白了,在前苏联用70年时间所进行的、以证明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的优越性的大规模试验已经彻底失败了。但是,有关私有化的争论至今仍未消声匿迹。诚然,现在争论的已经是怎样进行私有化的问题。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很好的,假如没有下述一个重要情节的话,即如果还不清楚,一般讲我们打算建造什么,关于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领导干部选拔和任用的根本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尤为强调领导者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本文采用优势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CPM领导行为模式与下属工作满意度、感情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领导者的品德魅力和模范表率作用对下属的行为态度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为我国“以德为先”的选拔和任用机制提供了科学...  相似文献   

8.
<正>赌博是万恶之源,危害犹如洪水猛兽,它不仅影响家庭和睦,而且败坏社会风气。为有效遏制赌博行为,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在石门县易家渡镇人大十七届三次会议上,多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打击聚众赌博的建议。该镇人大主席团高度重视,针对赌博现象,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广泛宣传。3月份,石门县易家渡  相似文献   

9.
不断发展个性,扩大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成熟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有关公民权利的条例大大充实了社会主义各国的宪法。但是公民行使权利是与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分不开的。最重要的义务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他选择的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岗位上勤恳劳动,  相似文献   

10.
梅加瓦蒂上台执政两年半,政权进一步巩固.2003年是印尼政局进一步稳定,经济复苏开始见效,社会治安逐步好转的一年.2004年是大选年,现在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人们对大选寄予较大的期望.近年印尼政局发展如何,议会选举和总统直选谁将胜出?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与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移民女性化是全球化时代人口国际迁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移民女工的权利保护也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NGO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亚洲劳工输出大国菲律宾为例,探讨了菲律宾女性移民的特点以及菲律宾NGO在移民女工权利保护方面的角色与影响,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亚洲移民女性权利保护运动与NGO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互动的特征,女性正在成为推动亚洲社会政治话语变迁的主角以及促进亚洲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进一步指出探究全球化时代公民概念的变迁及其意义,赋予移民工人的公民身份才是保护移民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国家与公民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希 《美国研究》2003,17(2):9-30
本文以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为出发点,讨论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的几个问题,包括"国家利益"的定义、其涵义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其与当代美国社会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美国"国家利益"是一个具有历史沉淀的概念,其内涵是由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作者并指出,现代国家和市场对公民社会的全面渗透对公民利益国家化趋势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趋势也导致了公民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寻找母亲》和《风琴的位置》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代表性。而且两部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女性角色的"离别"展开。除去"离别"的表面意义,这种贯穿小说全文的行为也表达出了女性对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愿望与诉求。本文将结合荣格的原型分析法,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离别"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公民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中。公民参与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中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日本公民馆促进了公民参与网络的构建,增加了民众间的社会资本,培育了公民的公共精神即平等精神、自治精神、参与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和国家意识正在经历变迁."新加坡21远景计划"的制定反映并强化了这一变迁的趋势.这是新加坡公民社会及其组织兴起所必需的结构性因素.新加坡各类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回应政治系统发生的变迁.现有组织力图淡化传统的角色功能,寻求赋予其自身新的合法性.新兴组织则利用大好机遇和可待开发的广阔社会空间努力发展自己.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为新加坡在稳健而又似乎缓慢的民主化进程中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公民馆作为日本社会教育的核心设施,在战后的日本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为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公民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方式也日臻成熟.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合作形态对我国的社区教育特别是社区学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权在冷战后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人道主义干涉、保护的责任等新概念。围绕这些概念以及人权与主权关系的激烈争论,不仅反映了各国人权观念上的差异,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的人权观。俄罗斯的立场和做法反映了其人权观念的变化。在主权范围内保护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俄罗斯的重要人权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落实。而保护在境外的本国公民以及他国公民的人权观念,在被俄罗斯逐步接受的同时,却也成为俄罗斯武力介入地区危机的正当理由之一。在俄格冲突、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危机中,俄罗斯在解释其武力直接介入危机的原因时,都使用了人权保护的相关概念,也反映了其人权观念的变化。俄罗斯人权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其介入危机的方式,也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  相似文献   

18.
唐晋伟 《德国研究》2004,19(3):71-75
授权行为是德国民法总则当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授权行为是单方、须受领的意思表示.在民事行为能力上,授权人必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如果未成年人为授权须征得法定代理人事前同意方能有效.授权行为与代理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法律行为,成立有效代理并不以授权行为本身、而是以授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权为构成要件.授权行为还应与基础关系相独立,遵循无因原则.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公民社会——普京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作为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基础,是西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否的标准之一。普京执政以后,提出要构建俄罗斯的公民社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本文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为依据,对普京构建俄罗斯公民社会的思想理论、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方和俄罗斯对于公民社会在内涵以及概念上的不同认识,并对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公民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模棱两可的,而且是与欧洲政治实体的本质特征的不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公民社会在欧盟发挥着政治性的作用,是欧盟民主的标志,笔者对此难以认同。笔者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总结出欧盟的三个彼此相异的概念,并分析了在每一个概念中,公民社会在推动欧盟民主化进程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实证分析,笔者揭示出一些潜藏于袁象下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推动下,欧盟委员会促使公民社会参与欧盟的治理活动,并研究这些观念随着欧盟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结构化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本文认为,不存在严密的规范性的理论方案,这导致人们赋予公民社会彼此矛盾的不同角色,结果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欧盟的民主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