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索》2016,(0)
2014年10月8日,在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群益村一处市政工程的施工中,发现了一座以石灰三合土砌筑的古墓。墓分前、后室,券顶,后室的两侧壁、后挡壁及墓顶共四个面绘有壁画。两侧壁所绘为葬仪图,墓顶为"十日图",后挡壁所绘为墓主图像及侍僮。根据墓葬形制、壁画风格以及墓主人后代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判断,墓葬时代为明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地下画廊     
位于西北高原甘肃省的嘉峪关,不仅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而且拥有引人入胜的地下画廊.这里散布着千余座古代墓葬,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九年期间,已经发掘了十余座魏晋时期(三世纪到五世纪)的墓葬,出土了七百余幅内容丰富、画面奇丽的画砖壁画.  相似文献   

3.
《求索》2016,(0)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及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湖南娄底明代壁画墓的三合土灰浆及墓葬内壁壁画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娄底明代壁画墓三合土灰浆胶凝材料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和石英,所用壁画彩绘颜料包括朱砂和炭黑。分析结果能为该壁画墓后期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求索》2015,(0)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由于各地土质的不同,在发掘墓葬时,往往会碰到棺椁乃至人骨所剩无几或完全腐朽无痕的现象,甚至还包括一些被破坏了的墓葬,为我们判定墓葬的头向带来了困难。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墓葬的随葬品中,特别是壶,具有头向的指示作用。我们所谓的这一类墓葬,主要是指东周时期南方地区的一些曾国和楚国墓葬,而且主要是指宽坑墓葬。通过若干墓例可以证明,古代随葬器物的放置不是随意性的,应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过这一规则,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习俗与文化。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最早在夏代早期出现在大连地区南部,商初时扩展到大连地区北部,并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大连地区石构墓葬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边不同文化的因素之间发生交流。对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关遗存的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揭示出石构墓葬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并同时对外施加影响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1977年以来,我们在赫章县可乐区发掘了一批有关“西南夷”的墓葬,从形制上观察,与汉墓风格显有不同,葬俗也颇为特殊,随葬器物更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这批墓葬的清理,为探索战国秦汉时期古夜郎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第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古夜郎族属和社会性质的重要线索。笔者就其墓葬形制、葬俗和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对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12月北京的展览盛事上,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作为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之一的“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特别引人注目,在首都掀起了山西文化热和壁画艺术热的巨大冲击波。展览为山西省境内现存的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中部分精品的珂罗版复制品,以原大、原色、原貌,再现了山西古代壁画的面貌和神韵,使散布于各地不可移动的古代壁画走下大墙,搬出墓室,荟萃于一堂,让人们系统、集中、身临其境地欣赏平时不易看到的壁画艺术精品。展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办,北…  相似文献   

8.
海丽  建英 《今日山西》2004,(4):37-38
寺观壁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近年发现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原始时代各种狩猎活动、部落征战以及人物、动物图案的岩画,是中国壁画的雏形;秦汉以后,在宫廷宅第、达官显贵墓室发现的奇兽、山灵、海怪以及墓主人生前车骑出行、楼阁宴饮、杂技表演的壁画,奠定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基础;而古代壁画大规模的发展是在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之后,延绵不断,佳作涟涟。特别是寺观壁画作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主体,折射出民族艺术更加绚丽的光彩。山西古代建筑的保存占居全国首位,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之美誉。而依附于这些建筑上的寺观壁画的…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1958——1959年,贵州省博物馆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清镇县芦狄乡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共有宋代墓葬91座。1972年4月下旬,在清镇县东门桥公社干河坎生产队,发掘了84座古代墓葬,有37座墓葬可以明确推断其时代为宋代。1965年底至1966年初,在平坝县马场公社发掘了34座古代墓葬,其中坟坝脚的5座石棺葬亦可确定为宋代。这些墓葬,在《考古》,《文物参考资料》、《文物与考古》等杂志上,曾经分别作过报道。本文主要根据这些资料,对它们的族属,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0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在威宁县中水区中河公社,出水公社发掘了一批古墓葬,清理了三十六座汉代墓葬。 这批墓葬都是土坑墓,无墓道,多数无封土,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墓葬为多人乱葬,有的身首异处;人头在腋间;有少数为屈肢葬;另在探方中有若干零星骨架,十分散乱,无随葬品,未编墓号。  相似文献   

11.
壁画与飞天     
在中国的石窟和寺院中,壁画是不可或缺的。大约在公元前五六百年,壁画的形式已出现。最早的壁画被佛教徒用来宣传教义;想死后皈依“天国”的人,也以重金聘人作壁画,力灵魂升天修功积德。因此石窟和寺院中的壁画分为这样的内容:佛经故事事;描述佛祖释迦牟尼生前事迹的“本生故事”,列“舍身饲虎”由故事,表现了佛的大慈大悲。各种菩萨和飞天也是壁画中的主要形象。壁画中还有一种叫“供养人”的画像,画的是那些出钱修窟的人.他们为了替自己和子孙衍福而出部场宏,修好后,把自己出全家的员面在田画的下面纸自道两侧,麦示他们的切…  相似文献   

12.
《求索》2016,(0)
网岭古墓群地处湘东罗霄山脉西麓谷地,埋藏有众多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985年,考古人员在攸县网岭镇抢救性发掘了一批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其中发掘清理东周墓葬32座,出土一批陶器、青铜器和滑石器。依据葬制和随葬品,这批东周墓葬属于楚文化遗存,较好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攸水流域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3.
耿彬 《求索》2011,(12):51-53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内容,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各阶层的种种事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隐含着极其丰富且至关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一部形象而生动的历史。“聚沙成塔”是依法华经·药草喻品所绘,本文试图通过这一形象而具体的艺术作品来揭示敦煌壁画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敦煌壁画体现出来的异质文化的融通与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州杨氏,是贵州四大土司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在播州世袭统治达724年.遵义地域内发现的规模宏大、构筑精致的杨氏土司墓葬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播州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时播州杨氏土司墓葬材料的分析,探讨其墓室结构、墓葬雕刻、出土器物和地面祭祀建筑等方面的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而了解当时的埋葬习俗与丧葬特点.  相似文献   

15.
12月3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展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办,北京市邦普制版有限公司承制。就山西古代壁画艺术精品进京展,山西省委宣传部于2004年12月5日邀请全国美术界、文物界知名专家、学者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研讨座谈。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山西古代壁画在全国的地位、壁画的学术价值、壁画展览的意义、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以及怎样宣传开发山西的文化资源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向星墓葬的分布、形制结构,俄索彝族与向星墓葬的关系,向星墓葬所体现的彝族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萍 《青年论坛》2007,(4):150-152
壁画具有鲜明的时代化特征。现代壁画与特定环境中观众的时代观念相和谐。现代壁画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我们应将现代壁画艺术推向公共空间,使之成为公共艺术,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求索》2014,(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多家单位,完成了对长沙铜官窑遗址2010年度的考古工作,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发掘了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和陈家坪窑区;二是勘探了长沙铜官窑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在墓葬区已确认18处墓葬分布点,对其中1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本年度对墓葬区的调查与发掘工作为研究长沙铜官窑窑工葬俗、重构长沙铜官窑遗址瓷业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奇·斯钦 《前沿》2010,(23):183-186
阿尔寨石窟的开凿年代和壁画的绘制年代,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两大难题。根据有限的蒙文文献、榜体的文献来源、部分壁画的内容特征,阿尔寨石窟部分壁画(晚期壁画)的绘制年代,应该在北元时期。阿尔寨石窟壁画,在使用时间、题材内容、地域性和民族性等方面均具有它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中水银子坛墓葬主要包括贵州黔西北地区战国中期-西汉中期前后的当地民族墓葬和少量西汉晚期以后的汉式墓.本文就当地民族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族属以及文化渊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银子坛民族墓葬应源于滇东黔西地区本地青铜文化,同时受到了来自临近地区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