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节决定成败据报载,日本某专门生产体育器材的小公司想与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贸易公司合作,老板田中多次前往游说均未能如愿。这天田中去游说又被赶出,其伤心的滋味难以言表。他走到该公司的一楼大厅,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风从无遮挡的入口处直往大厅吹,把前台桌面上的一份报纸吹到了地上。  相似文献   

2.
正一首好诗,总是有让人铭记在心的名句。这些名句经过时间历史长河的沉淀而熠熠闪光,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永久的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哲理名句。诸如:踏遍青山人未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家喻户晓,给人以美感、智慧、勇气与力量。  相似文献   

3.
梦想要及时孵化他和她上高中时同在文科班,有许多共同点:学习成绩很好,语文成绩尤其突出,作文写得好,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想考中文系,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作家。语文老师非常喜欢这两个得意门生,经常鼓励他们好  相似文献   

4.
苏蔓 《求实》2001,(Z1)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和杰出的理论家 ,也是一位驾驭语言的大师。在他的著作、演讲和谈话中 ,常常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情其理 ,令人折服。美国著名作家斯特朗说 :“在与人谈话时 ,我从未遇见过有人使用如此鲜明而又充满诗意的比喻。”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则说 :“毛泽东才华横溢 ,演说、写文章喜欢巧妙地运用比喻。”毛泽东妙喻的巨大魅力 ,源于其中所蕴涵的深邃哲理。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妙喻中的哲理作一探讨。一、毛泽东妙喻中的唯物论192 6年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内有些同志存在着既想发动群众又怕因此…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师.他以大量生动、巧妙的比喻形象阐明了深刻的哲理,把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留下了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孤僻不等于自立 在玛拉大草原,动物学家发现:最珍稀的动物,既不是狐狼,也不是长颈鹿,而是花豹。  相似文献   

7.
比萨饼里的玄机 如今洋快餐登陆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街巷闹市随处可见肯德基、麦当劳、日本料理、韩国美味、巴西烧烤等,必胜客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也风靡起来。  相似文献   

8.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生活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并未委屈孩子,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她并不贪玩好动,也不在弄堂里打闹,爱静静地呆在家中的小屋翻翻书。好静的她被母亲送到少年宫艺术班学习舞蹈,每周她都得乘公交车赶很远的路去上课。虽然她对舞蹈的兴趣并不高,但她知道母亲是用省吃俭用的钱供她学习,因此学得还算认真努力。  相似文献   

9.
被阻止的追求传说,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山,山里藏着金子,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会和太阳一道射出熠熠光芒。它的光亮吸引了众多的有梦想和追求的人,尤其是做着发财梦的有志者。  相似文献   

10.
哲理漫画     
素心者,若佛。这样的人一低眉,你就投降了。人在活到复杂之后,很容易向这个世界的简单心悦诚服。就像在垂暮之时俯首一个稚童,回看生命原始的纯净一样。有时候,不必千里万里,去深山幽谷寻找安静,也不必焦头烂额,去名寺古刹寻求解脱,浮躁的时候,置身于活得简静的人堆里,内心自会清凉。在活到最恶俗最无聊的时候,能遇上一个对的人,简直就是命运的一种恩赐。  相似文献   

11.
哲理漫画     
苏凝 《党课》2006,(8):11-11
  相似文献   

12.
13.
哲理小故事     
正取经一匹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  相似文献   

14.
哲理漫画     
黄巧编译 《党课》2012,(6):128-128
旧金山的约翰给在纽约工作的儿子戴维打电话。“我也不想让你感到难受,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坏消息,我和你母亲已同意离婚,45年的煎熬我们受够了。”约翰的话音中有一些失落感。  相似文献   

15.
哲理快餐     
  相似文献   

16.
哲理漫画     
程远 《党课》2009,(3):128-128
曾几何时,“第一学历”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人事信息登记表格中,并逐渐演变为部分用人单位评判求职者素质高低、能力强弱、是否“根正苗好”的标准。不少单位要求求职者“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211工程”重点院校毕业,将“第一学历”奉为首要学历标准。这种“唯学历论”的变种,引发了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17.
哲理漫画     
正~~  相似文献   

18.
哲理漫画     
程远 《党课》2011,(10):77-77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