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德怀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历史上遭受过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对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彭德怀的平反,学界逐步把“长期被颠倒的彭总的历史再颠倒了过来”,澄清了一些历史问题和历史公案。但是,以往著述中对彭德怀1943年“关于民主教育的问题”谈话这段历史却少有关注,新近出版的《彭德怀全传》,首次系统地披露了这桩历史公案的详细材料。  相似文献   

2.
刘小飞  张鹏 《世纪桥》2008,(2):90-91
关于中国是否有悲剧的问题,不同意见者纷纷著作辩驳不断,几成学界一桩公案。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产生出对世界结构的不同看法,这影响到文学创作中对情节的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倾向。我们的“悲剧”给予我们乐观向上,胸怀广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张闻天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上,张闻天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一度被埋没和抹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含冤逝世的张闻天虽然得到了隆重的平反昭雪,但是,关于他的一些历史情况,特别是他在遵义会议以后担任过党的总书记的这段历史,却一度被搅乱,至今还是党史上一桩未能了却的历史公案。公案的由来:“总书记”变成了“负总责”1976年7月张闻天被迫害致死。很快,“四人帮”被打倒,中央提出拨乱反正,胡耀邦主持平反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在《范公碑》中彰显了范仲淹、吕夷简欢然相约、共力国事的君子风范,然而事实真相却在其生前身后,直至今日,成为纷纭其说的一桩公案。历史资料证实,范仲淹、吕夷简确曾为国事而释怨解仇,朱熹、周必大之间的相关争议也昭示后世,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事件不仅展示了特定历史人物的胸襟风采,也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道德精神。这对于当下国民精神的锻造和提升,无疑有着警醒启迪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者大都知道“奉军易帜”和“西安捉蒋”的史实,但对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却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相,多年来也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杨、常事件”似乎成了世纪之谜。作者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及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整理研究,并寻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者,对事件真相作最新披露。  相似文献   

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名字。后来,他在《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毛泽东说“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相似文献   

7.
张闻天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上,张闻天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一度被埋没和抹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含冤逝世的张闻天虽然得到了隆重的平反昭雪,但是,关于他的一些历史情况,特别是他在遵义会议以后担任过党的总书记的这段历史,却一度被搅乱,至今还是党史上一桩未能了却的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4,(2):40-40
袁良骏在2003年12月10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和郭沫若的一桩公案。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新锐分子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自己的“盟友”鲁迅当成了绊脚石,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  相似文献   

9.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河北的聂树斌被冤杀到湖北的佘祥林冤案,一桩接一桩的刑事冤案似乎再现了古代“公案”小说或古装戏剧中的刑讯逼供。佘祥林冤案的发生十分复杂,自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部门、某一个人的错误。但追根溯源,为什么古今中国会一再上演几千年的历史悲剧?80高龄的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都是刑讯逼供惹的祸。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遏制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呢?请听各位专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遏制刑讯逼供当靠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的聂树斌被冤杀到湖北的佘祥林冤案,一桩接一桩的刑事冤案似乎再现了古代“公案”小说或古装戏剧中的刑讯逼供。佘祥林冤案的发生十分复杂,自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部门、某一个人的错误。但追根溯源,为什么古今中国会一再上演几千年的历史悲剧?80高龄的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都是刑讯逼供惹的祸。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遏制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呢?请听各位专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河北的聂树斌被冤杀到湖北的佘祥林冤案,一桩接一桩的刑事冤案似乎再现了古代“公案”小说或古装戏剧中的刑讯逼供。佘祥林冤案的发生十分复杂,自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部门、某一个人的错误。但追根溯源,为什么古今中国会一再上演几千年的历史悲剧?80高龄的刑法学家马克昌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都是刑讯逼供惹的祸。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遏制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呢?请听各位专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党史研究资料》1987年第7期发表了竹卿同志撰写的《一桩亟待澄清的历史公案——重评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为何未被选为前委书记》,指出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未能当选为前委书记,主要是毛泽东自己再三请求辞职。第一,1929年6月8日,红四军前委与闽南长汀的白沙举行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向大会递交了一份“书面意见”,明确提出“请求马上更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毛泽东第一次向前委会  相似文献   

14.
奸雄汪精卫,究竟是怎么死的?正史说他病死在日本。其实那是一场假戏。汪精卫的死因,固然起于旧创复发,但真正送他上西天的,还是军统戴笠买通医生护士,下毒暗杀的。这一桩诡谲离奇的公案至今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得到洗雪、澄清却在24年后的庐山会议上。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的气氛,和庐山的云雾一样变幻莫测。会议气氛的骤变,是由彭德怀7月14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引起的,从此会议的主题由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纠正“左”倾错误改变为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法学界对于法的本质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竟至成为法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桩公案。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诞生以前,国内外法学者已经对法的本质有过形形色色的解说,但这些解说不是从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角度全面审视法的本质,都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跳出了这一理论怪圈,抓住了隐藏在法律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性,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对法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但是国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解读存在很大缺陷,误读了经典著作的本意,需要对经典著作重新解读,构建一种新的更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解释力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自亚里士多德发难以来 ,一直到美学创立 ,始终是一桩公案。本文历数了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对“审美观照”的看法。最后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提出了“审美观照”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钱谷融在《文汇报》上撰文说,近来我常常想起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冯友兰的所谓抽象继承法受到公开批判,以后也一直受人诟病。其实,冯友兰错了吗?继承的要旨是在继承其精神,若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世纪风采》2006,(10):29-31
张治中与郭沫若,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风云人物。一位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民主爱国人士;一位是一代文坛泰斗,著名历史学家。他们之间能有什么误会与公案呢?这就要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大火说起。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争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形成于哲学史中的主客体范畴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并赋予了多重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列宁"灌输理论"为前提,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根据,对这对范畴进行了跨学科移植。但这种移植的立论根据并不充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始终具有主体性。其实,这种表面上的对立根源于研究视角的单一,缺乏从双重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