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关于时效的立法,详细阐释了时效立法应有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详细分析德国立法中关于时效制度的变化,对完善我国诉讼时效的立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取得时效的概念及我国取得时效制度的相关规定,然后对完善我国取得时效立法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颁布《婚姻法》以来一直实行婚姻登记,实务中欠缺婚姻登记形式要件的事实婚姻却屡见不鲜,但立法部门采纳的各种应对措施均无法予以有效解决。受古罗马法时效婚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立法又以经过一定时间作为判断男女双方之间是否存有身份权的标准,尽管此种应对措施并没有明确予以适用取得时效制度,具体立法设计却借鉴了取得时效的立法理念,本质与取得时效制度的效力并无二致,我国大陆地区应对事实婚姻的措施也就应借鉴取得时效的立法理念,有必要将取得时效制度的具体立法设计适用到应对事实婚姻的措施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时效制度之立法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清侠 《河北法学》2005,23(7):67-70
时效制度的本质,是对国家向犯罪人行使刑罚请求权和刑罚执行权的限制。其出发点在于为刑事法律所力不能及处于刑罚真空中的犯罪人设置的一种补救性措施,以此实现国家利益与犯罪的合法权益较好的契合,但我国时效制度的立法,仍处在较为低级的初级立法上。通过对时效制度的立法检视可以发现,要实现时效制度的法律价值,必须打破现行立法的虚假时效意志,使其最终回到时效制度的原点上。  相似文献   

5.
取得时效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首次在我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弥补了我国只有诉讼时效,没有取得时效这样一种立法缺失的现象,但对这一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等问题并没有明确。本文从取得时效的历史沿革、我国的立法现状、确立这一制度的意义,特别是关于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索,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是否适用取得时效这一争议很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立法体例上 ,我国民法典的时效制度应采取分别主义的立法。在具体内容上 ,应明确规定诉讼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 ;规定诉外请求应为时效的相对中断事由、重新起算的时效期间应转变为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应取消时效中止制度 ,以时效不完成制度取代之 ;还应明确规定法官不能主动援用时效 ;基于公平正义的考量 ,在特殊情况下 ,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应酌情排除  相似文献   

7.
一、胜诉权消灭与时效抗辩权客体的一体化关于附时效抗辩权的债权能否抵销问题,作为肯定观点的主要理由就是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胜诉权,胜诉权消灭但债权仍然存在,所以辨明诉讼时效的客体及其与时效抗辩权的关系对于解决争议具有重要意义。(一)诉讼(消灭)时效客体的立法例诉讼时效的称谓源自于苏俄国民法,其本质与大陆法系的消灭时效相同,即经过一定期间后权利人的权利丧失或者受限制。继受罗马法的大陆法系各国对于时效抗辩权的客体也存在不同认识,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立法例:1.消灭时效的客体为民事权利本身。如意大利、日本民法典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此种立法例下的时效包括第二、三种立法例下的消灭时效  相似文献   

8.
论诉讼时效的不完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恺 《法学杂志》2005,26(1):45-47
诉讼时效的不完成是时效进程中的障碍形态之一,不同于我国传统民法中的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中国台湾地区民法所规定的时效不完成,其事由涵盖了时效中止(或停止)的部分,较之德国法中的时效不完成的适用范围更广。我国应借鉴德国法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9.
郭佳宁 《行政与法》2008,(4):121-123
消灭时效是民法中古老而复杂的制度。我国现行时效法由于理论积累和立法经验所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修改和完善。同时,面对现代消灭时效立法缩短普通期间、统一期间、提高期间开始的主观获知标准等发展趋势,我国未来的时效立法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我国未来的消灭时效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时效制度存在的正当性法理基础及国家赔偿的一元价值理论,决定国家赔偿请求时效应在利益平衡原则下以权利救济为价值取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三大诉讼及国家赔偿法关于期间规定的异同,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例,提出应然意义上请求时效的理想立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赔偿请求时效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在立法归属上,请求时效应为实体法上的制度,系诉的有理由要件,而非仅仅程序法上的立案事由;在期间确定及时效起算上,应明确并细化期间起算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准,建立最长时效制度;在时效障碍制度上,应建立时效不完成制度,明确时效抗辩的正当理由等。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实然法与应然法之间的关系。这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问题。在当代西方法哲学中,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论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法律强制;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欧美法学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评析,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互动结合。  相似文献   

12.
"违宪审查"相关概念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岭 《法学杂志》2006,27(3):107-110
本文针对目前宪法学界存在的对违宪审查、司法审查、宪法诉讼、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宪法保障等概念的模糊认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14.
军事法概念与"大军事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勇 《法学杂志》2006,27(5):120-123
现代各国关于军事法概念的理解都超越了古代“军法”的范围,而我国对军事法的理解更为宽广,从我国军事法学创立至今,都以“大军事法观”为通说。我国军事法以维护和协调国家军事利益为实质,对涉及国家军事利益的军事活动和非军事活动加以规范,符合法理逻辑和我国国情及军情。  相似文献   

15.
16.
《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东辉 《法学杂志》2007,28(4):57-60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应坚持国家的有限干预、意思自治、综合防治三大原则,从民事、行政、刑事三大方面建构我国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相似文献   

17.
以权利的诸要素衡量,和谐是权利追求的价值而不是权利本身,和谐不是行为而是行为的结果,和谐不具有某些权利与身俱来的特质,不是物,不能占有、使用或处分。和谐带来的利益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利益。人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和谐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社会。和谐作为权利很难行使或放弃,难以产生法律上的直接后果,亦不能启动相应的权利救济。和谐权如果包容了一切权利的特征,那它便与人权的外延重合而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8.
“入世”与我国政府行政职能之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TO协定虽然确定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整套法律框架,但世贸组织的大部分规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规则,它是以政府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以政府的管理活动为调整对象,因此,怎样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进一步转变职能,就成为加入WTO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联合抵制五五宪草,在随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十二原则,并据此草拟了政协宪草。经过张君劢、孙科等人的努力,1946年最后通过的"宪法"基本上与政协宪草一致。与五五宪草相较,这部"宪法"从文本上讲是较佳的,可国民党政府非法地将其匆匆通过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这也预示了这部"宪法"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20.
田思源 《法学杂志》2006,27(6):68-70
《体育法》不应是体育“基本法”、体育“管理法”,而应是“体育事业促进法”。在《体育法》颁布实施10周年,体育改革面临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问题而讨论对《体育法》修改、完善的时候,改变以《体育法》为核心,附之以其他配套立法构建我国体育法体系的传统思维模式,探讨《体育法》从“管理法”到“服务法”,从“基本法”到“促进法”的修改、完善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