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人熟悉的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公元前四九七年)曾被历代儒家尊为‘葛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大师司马遷(公元前一四五——公元前八九年)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布衣,  相似文献   

2.
付莉萍 《创造》2021,29(6):29-33
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当一个社会处于危机和转型时期,其思想文化领域愈发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正如,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①,在充满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印度、古希腊,不分东西地域几乎同一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异彩纷呈,伟大的思想家林立交织: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庄子、孟子、亚里士多德等,各种思潮在各自的国度里同台竞技,大浪淘沙,各自形成了影响世界的文化中心和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11)
<正>事实上,"丝绸之路"这个最具东方色彩的词汇并不是中国人命名的。尽管这条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商业贸易通道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出现,然而直到两千年后的19世纪七十年代,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到中亚考察,才正式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由此并得到中外学术界的认可。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开了这条路。但这如果仅仅是一条交通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18)
<正>我国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先民祭图腾,帝王祭天地,百姓祭祖宗,久而久之,形成了随处可见的祭祀文化。其中,祭孔是对"先贤"——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纪念活动。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敦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到了隋朝,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孙中山基金会主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7日~30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孙中山的思想学说、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价值,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文化发展史的早期阶段曾产生过许多不同的文化类型。但令人特别瞩目的是中国先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这两种文化具有一些可以相提并论的特点。首先是双方在产生的时间上极其相近。中国先秦文化的鼎盛期主要是春秋战国阶段。如果以老子或孔子两位思想家为起点,则诸子百家的活动期主要在公元前6世纪至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和主流,孔子及其思想理应得到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认识、解读孔子,使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个不得不正视、亟需解决的问题。谈及孔子,每位读者似乎都不陌生。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但是,虽然孔子享誉海内外,对孔子的认识却一直存有争议,并未真正达成共识。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孔子的儒家思想流传2000多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象征,并为世界所瞩目。中华民族子孙为涌现出孔子这样一位杰出人物,感到自豪。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时发表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联合国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目前孔子后代分布在国外各地近400万人,在中国大陆有3000万人。今年9月,是孔子2550年诞辰纪念日。逢此时,我们欣慰地看到和感到:孔子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国人的骄傲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  相似文献   

9.
世界钱币文化,分东方、西方两大系统。作为东方钱币文化代表的中国钱币,起源于3600多年前商周(公元前17世纪—前3世纪)之际,是由贝币开始的。西方最早的钱币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比中国钱币大约晚800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空首布(国1)和针首刀(图2),分别由农具的铲和牧民的刀演变而产生。空首布流通于黄河中游,逐渐发展为平首布,外形开始复杂起来,是当时最富变化的一种。最后改进为圜(音元)金<1>。针首刀流通于燕国境内,依次发展为尖首刀、明刀。向南影响齐国,才有  相似文献   

10.
史前时期中国与日本列岛间即已产生文化交流,尔后,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交流的进程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集中表现在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方面。日本文化面貌的改观及社会变革与此息息相关。作为日本文明曙光期的公元前3世纪,以及日本开始全力输入隋唐文化的公元7世纪,不但是日本社会飞跃的转折点,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进程的中界点。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文化交流是随着人类迁徙自发地进行的,它大约始于距今10万年以前,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旧石器中晚…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中国青铜时代展览》已于四月中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之后,将在芝加哥、波士顿、沃斯堡和洛杉矶陆续展出。展品是公元前十九世纪——前十六世纪的二里头文化,即夏王朝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的青铜器和玉器,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十一世纪)、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七七一年)、春秋、(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战国(公元前四七五一前二二一年)和秦(公元前二二一—前二○六年),汉(公元前二○六—二二○年)各个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考古发掘所得中最有典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0,(3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爱国主义是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孔子很早就提出爱国主义思想,包括"爱家""忠君""爱民"和"义"。在孔子的爱国思想里有着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经受住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一直保持着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前沿》2015,(3):48-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包含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诚信思想,因此,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玉 《黄埔》2013,(3):86-89
孔子被誉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他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本期读懂经典,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近孔子,感受那一场历经沧桑的盛世绝学。孔子其人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一户人家里极其平凡地迎来了一个男婴,谁也不曾想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肖必恒 《人民论坛》2010,(8):228-229
孔子之前的仁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构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实现了由殷周宗教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8.
谢汉东 《传承》2007,(11):20-2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深厚的廉政思想,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深刻阐述了他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廉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向这位东方智者寻找智慧。他的适度中庸平和的思想是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