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代表:今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提请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现在,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就《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作如下说明:重庆市是我国特大城市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1891年辟为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设市。建国初期,曾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将重庆市列入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2.
1997年3月11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重庆发展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为新世纪重庆发展导航定向,成为了引领重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纲。2008年12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在我市考察时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解决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促进城乡讲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4.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1997年6月8日至15日召开了重庆直辖市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标志着我国第四个直辖市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 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 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重庆虽为直辖市,但具有省的突出特征。重庆下决心调整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省直管县的成功范例。重庆直辖十年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是正确的。重庆为省直管县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决定撤销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李贵鲜同志在《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的说明》中说,议案获批准后,国务院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并结合重庆实际,对重庆直辖市的行政体制进行创新。重庆直辖十年来,为贯彻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不断探索符合特殊市情的公共行政新路子,全面创新行政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一、全面创新行政体制机制根据重庆直辖市面积大、人口和行政层级多,工作任务重,经济文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等…  相似文献   

9.
《重庆行政》2007,(2):4-4
1996年:胡锦涛代表中央通报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1996年6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参与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一起,在北京召集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省委副书记蒲海清、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开会,正式通报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研究设立重庆直辖市的筹备工作。此时,重庆GDP仅1100多亿元,财政收入仅50多亿元,而中央却将建设直辖市的重担交给了重庆,也把机遇带给了重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七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成立。新的重庆直辖市由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组成,辖43个区市县, 82400平方公里,3002万人。张德邻同志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蒲海清同志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相似文献   

11.
1997年3月,中央政府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迄今已十年了。十年来,重庆发展迅速,成就喜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其长远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反思或探讨将重庆设立为直辖市的缘由,系统地、宏观地总结重庆直辖后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12,(1):2-3
2011年11月,浙江省第17届水利"大禹杯"金奖揭晓,浦江县荣登金榜,这是该县继2006年获得省水利"大禹杯"银奖后,在水利改革与发展领域荣获的最高奖项。"大禹杯"是省政府于1995年设立的全省水利工作最高成就奖,每年评选一次,设金、银、铜三个奖项和提名奖。在各地上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6,(28)
正如今的重庆,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的GDP增速"三连冠"领跑全国,高质量的工业利润增长和金融、贸易的大胆尝试让人们不禁开始思考,重庆何以长时期独占鳌头成为翘楚?自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直辖市成立之后,尽管底子薄,基础弱,但直辖带来的利好让重庆迅速走  相似文献   

14.
一、行政体制的形成1 997年 3月 1 4日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 ,撤销重庆市 ,设立重庆直辖市。(一 )特殊市情与总体工作思路新诞生的重庆直辖市具有以下特殊市情 :第一 ,重庆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多、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重庆东西长 470公里 ,南北宽 450公里。幅员面积 8.2 4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占第 2 6位。直辖之初重庆市辖 43个区县 (自治县、市 ) ,1 50 2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 1 996年末全市总人口 30 2 2 .7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2 4 4 5 .67万人 ,占总人口的80 .91 % ;非农业人口 577…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正值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决定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就重庆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标志着重庆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回顾总结我市直辖以来的立法工作,明确今后立法工作目标和方向,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提高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所设立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是针对我国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的一次灾害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来红州 《中国减灾》2005,(12):30-31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提高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所设立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是针时我国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的一次灾害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世界把目光再次投向重庆 2003年10月21日,第四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闭幕。闭幕式上正式宣布,中国的重庆市成为2005年峰会的主办城市。 一时间,全球各地传媒的镜头聚焦在中国重庆市代表重庆市长王鸿举身上。世界把目光再次投向重庆。 重庆是全国人大在1997年3月14日决定设立的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党和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重庆直辖八年来,城市活力充分展现,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3月成立重庆直辖市。重庆市不仅是我国最年轻、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而且是基础最薄弱、任务最繁重(三峡工程移民、贫困人口脱贫、老工业基地改造)、困难最突出的直辖市,也是直辖市成立后才设立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的省级城市。面对重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及特殊市情和特殊使命,我们深深认识到机关后勤改革和发展对实现重庆新的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兄弟省市机关后勤管理先进经验,按照“高起步、快速度、大效益”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和发展的思…  相似文献   

20.
一、五年峥嵘初现辉煌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成立,展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设立重庆直辖市,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推向纵深的战略举措,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重庆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1994年10月,江总书记为重庆确立了“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1998年3月,江总书记提出重庆要集中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