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称为二十世纪延安"窑洞对"的黄炎培与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构成了人们读解中国历史之谜的一个经典文本.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仔细品味其中的道理,依然为它的深刻涵义所折服.  相似文献   

2.
陈云谈"文化大革命"未能避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蕴晖 《党史纵横》2006,(10):18-21
(一)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引起的伤痛,不能不使与毛泽东同辈的领导人进行深刻反思,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会发动这样一场"无法无天"被称为"革命"的内乱.陈云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曾多次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980年11月,陈云两次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具体负责人胡乔木谈话,向他指出:  相似文献   

3.
"省先生"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尽管外祖父家也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是开馆教书的,所以毛泽东经常到那里听听.直到8岁那年,父母才将他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从8岁读到13岁.6年中,他先后在韶山一带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6处私塾读书.每天清早和晚上他或在地里劳动,或放牛、拾粪,白天到校读书.农忙时就参加收割庄稼.为此,毛泽东戏称自己为"六年孔夫子".正是这6年孔夫子式的教育,培养了毛泽东"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他后来树立起"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做官"与"做事"是每一个为官者时时面对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有的人为了全身心"做事"而放弃"做官".被毛泽东赞誉为"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的吴玉章,以革命事业为重,曾经多次放弃当官甚至当大官的机会.1912年初,吴玉章作为重庆蜀军政府的代表赴南京,当时内务部长居正想到吴玉章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对建立民国有大功,于是给吴玉章送去一张疆理局长的委任状,吴玉章谢绝了,后来又换成一张参事的委任状,吴玉章又谢绝了,最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安排下吴到总统府秘书处做具体工作.全国解放以后,毛主席、周总理打算在国家外事部门给吴玉章安排重要职务,吴玉章诚恳地表示,自己非常乐意从事教育工作,愿为培养人才竭尽全力.于是,中央任命吴玉章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同志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相似文献   

5.
"铁老虎"和"纸老虎":从两则消息说起 1960年9月29日,新华社对外公布了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即将出版的消息.9月30日,外电纷纷作了报道.合众国际社记者克雷格莫在报道中说:毛泽东在最近出版的书中发表了1946年接见美国作家斯特朗时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创造了他的得意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他是在延安山洞中的一个叛乱的游击队的领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问:"怎么打倒了那么多干部?" 1972年12月,风云变幻的北京.清查林彪集团刚刚结束,纠正"文革"初期造成的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一次关系着千百万人命运的重要谈话正在进行.谈话中,毛泽东听了有关汇报后拍案而起:看来贺龙同志的案子假了.怎么打倒了那么多干部?我也无意把他们都打倒嘛!我主要是想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7.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其夫人时,突然主动向在座的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毛泽东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8.
何歌劲 《湘潮》2004,(5):54-5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的手稿,目前能见到的有两种:一是书于1949年4月28日的横写款式;另一种是常见的竖写款式,未标明书写日期,以字体风格看,当书于20世纪50年代.两者比较,后者以"落花时节读华章"替换前者的"暮春时节读华章",这一改动自然较为形象.1957年1月公开发表时,毛泽东以此为定本.  相似文献   

11.
元钦 《党史文汇》2006,(9):11-13
"我正面对人群中的一位巨人" 1956年2月13日至21日,西哈努克亲王应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以毛泽东主席名义对他的邀请而首次访华.在短短九天里,毛泽东非常亲切地接见了他,并同他进行了三次长时间的单独谈话.  相似文献   

12.
1975年8月,毛泽东收到经邓小平转呈的清华大学刘冰等人的来信;9月27日,听取毛远新关于“一股风”的汇报;10月,又收到刘冰等人的第二次来信。10月19日,毛泽东与李先念、汪东兴谈话,谈清华大学问题。那么,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有没有将清华大学的问题上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193 6年 7月至 9月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共有 5次谈话 ,分别是 7月 1 5日关于外交问题的谈话 ,7月 1 6日关于抗日战争形势和方针问题的谈话 ,7月 1 8-1 9日关于内政问题的谈话 ,7月 2 3日关于特殊问题的谈话 ,9月 2 3日关于联合战线问题的谈话。这些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科学预见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张 ,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查阅了记载毛泽东与斯诺谈话的《救国报》、《救国周报》、《今日红军》、《抗战必胜论》、《毛泽东访问记》、《毛泽东抗战言论全集》、《毛泽东抗战言论集》、《中国红区印象记…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已经发表十周年了.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表达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爱之情,已经有许多画家开始创作毛泽东等伟人的肖像画了,但这时候它还不属于"个人崇拜"运动的产物.毛泽东和其他党的主要领袖在一些著作和谈话中,也都自觉地以"西柏坡会议"所确定的精神,要求全党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其中也包括反对竖立毛泽东塑像.  相似文献   

16.
边斋 《学习导报》2011,(8):33-34
1965年,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越洋归来,回到祖国怀抱。同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接见了李宗仁夫妇和李的机要秘书程思远。谈话中,毛泽东问到程思远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后来谈到美国。  相似文献   

17.
甄梁 《党的文献》2007,(2):86-87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推崇鲁迅?如何看待他与鲁迅的关系?本文试作读解.  相似文献   

18.
"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哩!"这是在平津战役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毛泽东说的话."罗长子"就是指罗瑞卿.其实毛泽东与罗瑞卿的身高相差无几,他这句话更多的是表明他对罗瑞卿的信任.在考虑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人选时,毛泽东亲点了这名南征北战、几经生死的骁将.罗瑞卿才卸戎装,又穿警服,走马上任,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是我们南京军区的老司令员许世友上将逝世15周年.我们曾先后在将军身边工作,特别是李永春给许司令员当过很长时间的秘书,曾多次聆听首长讲述他与毛泽东的交往经历,比如毛泽东怎样给他改名字,"文革"中毛泽东如何保护他等等.尤其给我们印象深的是毛泽东为他松绑的一段历史插曲.  相似文献   

20.
韶山上屋场走向富裕,是毛泽民与父亲毛顺生共同劳作、经营的结果 人们了解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大多来自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斯诺根据采访手记,写出《毛泽东自传》一书.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重新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本《毛泽东口述传》.在书中,毛泽东回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